【翊宣】“《论语》使者”王蔚教授的心路历程

栏目:流程
发布时间:2018-09-17 21:00:51
标签:

“《论语》使者”王蔚教授的心路历程

作者:翊宣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八月初八日壬子

          耶稣2018年9月17日

 



王蔚教授


 


书名:《论语注译及主题类编》

作者:王蔚、梦溪


有学者曾指出,时至今日,传统意义上的“尊孔”和“反孔”的时代都结束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释孔”和“用孔”的时代。

 

孔子的思想,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自古就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在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当今中国,以孔子思想来修心养德、指导实践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欢迎,“孔子”开始从古老典籍、学术文本、硕学书斋“走”出来,“走”向普通大众,“走”向日常生活;自然地,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学“圣经”——《论语》,也开始受人追捧,“子曰”渐成新时代之最悦耳动听的“中国好声音”。

 

山东财经大学王蔚教授自学生时代正式接触《论语》始,卅年如一日,一直视其为“掌中宝”、“心头肉”,研读《论语》义理,探赜《论语》真谛,提炼《论语》精要,复活《论语》人物,传播《论语》主张,搜罗《论语》版本,践习《论语》思想,被同仁同道亲切地称为当之无愧的“《论语》使者”。

 

2018年9月,值孔子诞辰2569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王蔚教授新作《论语注译及主题类编》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两年前其著作《论语注译及人物类编》之后,王蔚教授倾心奉献给广大《论语》爱好者、研习者的又一部佳作。借着新书出版之际,王蔚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一、走进《论语》的精神世界

 

对于王蔚教授这位“60后”人来说,文革或多或少都曾给他们带来过难以磨灭的伤痛或惋惜,那时,频繁的政治运动消磨掉了无数少年儿童的大好光阴,那个年龄,他们本该在校园里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中,也应当包括《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那只是一种一厢情愿。

 

王蔚教授最早接触孔子和《论语》,倒是在这个时期,但那是作为全民批判的“大毒草”出现的。今人可能难以想象,那时,孔子已变成人们嘴里的“孔老二”,纵是唤作“孔子”,亦无任何敬仰之意,且还要在上面画上红色的大叉号,孔子彻头彻尾变成了“历史的反动”和“人民的公敌”!

 

1974年,恰逢“批林批孔”运动,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王教授在班级中担任报长,负责按照老师的意图,把报纸上的政治口号等内容抄到墙壁上。村里有位老先生,大概是受传统写作习惯的影响,在墙壁上,自右向左,写下了“狠批孔子的克己复礼”九个大字。年少的王教授当时不解其意,念道:“礼复己克的子孔批狠”,恰恰把老先生的话给颠倒了!

 

这是王教授第一次邂逅孔子思想,但那时他还根本不知道“克己复礼”到底为何意,更不理解老师为何把“克己复礼”与“复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颠倒的话语,很容易就能反正过来;而颠倒的真实历史、颠倒的伟大思想,若欲反正,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定意义上讲,直到今天,像王蔚教授这样具有民族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志士仁者,依然走在从根本上为优秀民族文化“拨乱反正”的道路上!

 

1981至1985年,王蔚教授在大学读书。那个时候,《论语》依然是“稀缺资源”,偶尔有人会发表一些介绍孔子的文章。研究这段思想文化史的朋友当熟悉,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在为孔子平反,都在积极还原孔子的本来面目。此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的“孔子热”正处于“星星之火”阶段,“燎原”之势尚不明显。

 

1985年,王教授到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资本论》专家,虽然他以农学为主攻方向,但为了与导师“同频共振”,他捧起《资本论》,认认真真研读了两遍。此举使他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至圣先师”——卡尔·马克思的主要思想理论,也使他受到严格的逻辑训练。无疑,这在他后来的学术进步上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是在读研期间,王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得一本薄薄的《论语》,带着对十年前所“沾染”的“大毒草”,尤其是“克己复礼”这个词的强烈好奇,他决定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现在,王蔚教授已记不起那本《论语》的作者和出版社,他只记得,其中的“克己复礼”与之前的理解大相径庭。通读该书,使得他越来越坚信,以往的确误会了孔子,错批了《论语》。这本小书,不仅为他消除了疑惑,获取到了真知,而且如使出魔法一般,令他爱上了《论语》,与此同时,他也在内心深处,开始郑重地拜奉孔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

 

《论语》,在王蔚教授这位接受着新思想、新观念的80年代之青年才俊身上,完成了一个人的“拨乱反正”!

 

王蔚教授坦言,受孔子影响,他一直是一位做事比较执着的人。自学生时代起,他便喜欢听梁祝,至今,闲暇时他仍会反复播放此曲。自1985年真正研读《论语》、走进《论语》的精神世界开始,至今,早已成为知名《论语》研读专家的他,几乎每天都在神交孔子,满脑子仍然在思考着《论语》——除了从多视角、多维度对《论语》本身的研究、解读外,他也在思考该书当如何给更多人带去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如何建构该书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之人的紧密关联。

 

众所周知,人在与志趣相投者交流切磋共同兴趣点时,最容易擦出思想火花,也最容易取得进步。读《论语》我们可知,孔门弟子便是典型例子,他们在言语的交锋和思想的激荡中,加深了对老师思想的认识。读研时,王教授的河北籍同学王同朝先生也是一位《论语》的“发烧友”,与王教授的内敛谦和风格不同,王同朝先生更乐于在主动表现、积极争辩中获取《论语》心得,二人在“交锋”中得以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二、毕竟是书生

 

经典是最实用的藏品。


走出高校大门后,1988至1996年,王蔚教授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了七年半的时间。虽然这个职业看似与《论语》关系不大,但王教授却认为这恰是他应用《论语》智慧的好时机。《论语》就是他视如珍宝的枕边书,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它。于王教授而言,《论语》这部经典之作乃是他的一件上等藏品,简直爱不释手。但却又不能因其珍贵将其束之高阁,因为它有实际功用——身在职场,依照孔子的话去待人处事,往往事半功倍,总能赚得好的人缘和业绩。

 

此后,厌倦了整日跑业务加喝酒生活的他,感觉自己还是向往校园那种整日在知识和思想的海洋中自由遨游的生活,更乐意去读书、教书、写书,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介书生,于是决定弃商从文,重返校园,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钻研学问。

 

1996年,王蔚教授调至山东财政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济系工作。

 

由于研究生时以农业经济为专业,刚开始,他对国际经济系的课程并不是特别精通。据他讲,国际经济系共有40多门课程,而自己大约有20多门课程以往并没有学过,于是,他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把本系所有的本科课程学习了一遍。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初执教鞭的王教授,这种欲当先生先当学生的谦逊态度和上进精神,无疑受到了孔子博学加好学之精神的感召和鼓励。

 

此后,他便练就了一种“本领”,那就是本系教师若哪门课因故不能上,他都可以替他们去讲。恰当穿插《论语》内容是他的一大教学风格,逐渐地,他把《论语》的“福音”撒播到了年轻人的心田之中;而通过讲授《论语》,他对该书自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此可谓“教学相长”也。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上业绩突出,1998年他被评为副教授,2002年又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此时,他还未至不惑之年。

 

王蔚教授在校园讲授《论语》,最初只限本系大学生之中,且全都穿插在了经济学课程之中。某日,一位学生的到访,无意间,又令他找到了普及《论语》的一片新天地——

 

大约在2004年春节前,他在北欧留学的学生田艳前来拜访。交谈中,田艳告诉老师,在国外已掀起了“孔子热”和“《论语》热”。外国朋友见到中国青年,往往会问他们三个问题:第一,来自哪里?第二,知道孔子吗?第三,了解《论语》吗?田艳坦言,出国前对孔子和《论语》知之甚少,许多中国留学生面对最后一个问题都会表现得很尴尬。

 

“您要是能给全校大学生都讲讲《论语》,那该多好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田艳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令王蔚教授深切感受到普及《论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意识到,《论语》的思想主张和道德规范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甚至走出国门的大学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于是,他马上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在全校开设一门《论语》研读公共课。

 

对于王教授的建议,教务处领导表示认可,但从学科归属上看,《论语》课应当由学校人文学院来开办,所以建议王教授先与人文学院领导沟通一下。

 

于是,王教授又去和人文学院的刘蒲凰院长商议此事。刘院长对此非常重视,在她确定本学院没有老师开设这门课程后,又专门请该院中文系教授先去“试听”一下王教授对《论语》的理解。“这位教授听罢后,简直是目瞪口呆,没想到我对《论语》掌握得这么娴熟,当场签字表示同意我来开课。”王教授介绍道。

 

自2004年起,王蔚教授开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论语》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两个班。每次上课,学生都是爆满的;此后十五年,这门课程在山东财经大学不曾间断过。之所以出现如此现象,与其说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渐浓,倒不如说是他们找到了一位真正能够激发自身兴趣的好老师!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年间,王蔚教授已先后向5000多名本科生讲授过《论语》。

 

三、诲人不倦,乐以忘忧

 

随着名气的提升,“山东财经大学的王蔚教授精通《论语》”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社会上逐渐传播开来。一些电视台、机关单位、企业、文化机构等都曾慕名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为更多人普及传播《论语》思想,借助这位文化使者的精彩解读,真正结缘了孔子,并把这位“至圣先师”请到了大家的精神家园之中来!

 

2012年2月,受朋友之邀,王教授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了他的《论语》心得。这个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次,一群志同道合的企业经营者聚在一起坐而论道,在头脑风暴中激发彼此的灵感。受此启发,王教授决定也发起一个每月一期的读书会,专门来研读《论语》和孔子思想。

 

没多久,面向社会公开的第一期“山东财经大学《论语》研读活动”在山东财经大学举办。起初,参与者多是学生。但时髦的王教授通过自己的微博会把这些消息发出来,如此一来,许多人听闻此讯后纷纷要求来学习,到第三期时,小小的会场便已坐不开那么多嘉宾了。

 

企业经营者韩亮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企业家,与王教授同为山东邹平老乡,他们二人相谈甚欢。受韩亮先生邀请,第四期活动就转场到了他的公司。自此,由王蔚教授发起的《论语》研读活动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而这个活动,也随之更名为“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

 

王蔚教授认为,“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要坚持这么几个原则:第一,活动要流动举办,不拘泥于一地;第二,没有特殊情况,每月一期;第三,参与者来去自愿,活动的大门向一切《论语》爱好者敞开;第四,讲座乃纯公益,他绝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经过一年的发展,王蔚教授及其《论语》研读活动在济南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中国孔子基金会原理事长王大千先生在参加了这个活动后,对这种做法给予高度赞誉,并把活动称作“流动的孔子学堂”。后来,王大千先生又聘请王蔚教授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希望能够借助王教授的才智,为已覆盖全国近三十个省份的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带来优质的学习内容。

 

王教授在《论语》普及上的诲人不倦,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2014年12月,济南《论语》爱好者于大虎先生以茶代酒,敬奉王教授,正式拜王教授为师。此后,陆续有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论语》爱好者也拜到王教授门下。“蔚然师门”由此诞生。

 

诚然,拜师仪式是很简单的,几年来王教授与弟子们也一直秉持君子之交,他们互敬互爱,以文会友,形成了一个跨越年龄、行业、地域,却充满学习欲望和正能量的团队,但王教授对弟子的要求是严格的,他始终要求弟子不仅要学习《论语》,更要按照书中的思想主张去做事——尊道德、讲礼貌、尽本分、守规矩、存善心、做君子……

 

而“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也在“蔚然师门”几位同修的共同策划下,成立起以于大虎先生为首的秘书处。服务架构的完备,对于这项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无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读书与行路,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为加深对孔子思想的感知,坚定追随圣贤脚步的信念,2017、2018年,王蔚教授和“蔚然师门”连续两年,共同举办了“重走夫子路”活动。大家沿着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路线,走一路学一路,乐以忘忧,把活动打造成为了收获满满的朝圣之旅、文化之旅、友谊之旅、希望之旅。

 

四、结累累之硕果

 

在讲授《论语》的过程中,王蔚教授发现,许多朋友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其中许多言论皆可直指人心,但却又感觉整本书很“散”,往往很难找到其内在逻辑性。而王教授也在反复思考,到底该如何把这本儒家首经,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说明白,让第一次听他课的朋友都有一种获得感。

 

故而,他特别留意对《论语》最核心思想的提炼与归纳。这项功夫,若对《论语》未有精细之研修和深刻之解读,断难为之。早在2010年时,他就曾出版《四言论语》一书,把《论语》以顺口溜的形式,重新编排出来。该书发行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而最能代表王蔚教授对《论语》之全面理解的观点,当属于他的“《论语》六学”论。

 

2016年年初,他应澳大利亚中澳交流中心之邀,随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世界行”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在澳讲座上,他第一次把《论语》总结为“六学”——修身之学、处世之学、智慧之学、生活之学、教育之学、为政之学。后来,他此次演讲的内容被国内一家媒体负责人看到,得到允许后该家媒体将其全文转发。山东财经大学校报紧随其后,也将其转载出来。此后,他的“《论语》六学论”不翼而飞,为广大《论语》爱好者、研读者在整体上把握该书提供了有益借鉴。

 

此外,王教授还从许多角度对《论语》做过提炼总结,笔者曾多次听他讲解《论语》,每次讲座,听众都会有很大的获得感。如他曾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帮助书友们理解这本书,把它看做一部洞察人性和充满智慧的关系学巨著。

 

他指出,孔子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具体原则和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主要用于处理六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应父慈子孝、兄让弟尊、夫唱妇随、君礼臣忠、尊敬诚信、见义勇为。而一般原则为六个字——仁、恕、礼、惠、乐,它们分别可以满足人们被爱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追求快乐的需要。

 

如此一来,《论语》的真谛我们尽收囊中!这便是王蔚教授在倾其三十年《论语》研读经历之后的一种典型的厚积薄发!

 

而最能体现其《论语》研读成果的,当属《论语注译及人物类编》和《论语注译及主题类编》两部书。

 

他介绍说:“这两本书可谓是‘姊妹篇’,大家最好结合来读。两本书,我都把对《论语》的注译放在前半部分,有的朋友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但我想,大家首先要正确认识《论语》这本书,知道它的原貌及大意,然后再按照我的思路来深入了解它。目前来看,人们对《论语》的研究,大概从两个方面入手最为有效,一个是人物,一个是主题。我这两本书,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人学习《论语》的需要。如果朋友们想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著作。”

 

《论语注译及主题类编》,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对于《论语》这部“中国人的《圣经》”之研究,从来都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事业,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学思践悟。王蔚教授的这两部“姊妹篇”,可谓他在《论语》研究与普及上集大成式的力作,从中我们完全可窥见他对《论语》研究的执着与陶醉,以及对《论语》普及的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可以预言,这两部佳作必将在《论语》研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五、后记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把“儒”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种。而只有私名之儒,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即班固在《汉书》中所定义的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照此标准来看,王蔚教授亦为一真正的儒家,他不仅做到了“坐而论道”,更留意“起而行之”,乃学思不殆、心知其意、知行合一的真君子、纯儒家!

 

之于《论语》研读与传播,王蔚教授由自学到与友人切磋,再到于本系讲授,再到于本校讲授,再到于社会讲授,再到迈出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始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与人为善,砥砺前行,倾注三十年之心血汗水,书就了一首可圈可点、可敬可歌的壮丽诗篇!

 

“王蔚与《论语》”应当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新时代民间儒学勃兴的一个重要场景,预示着民族文化精华发扬光大之美好前景!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