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追忆似水年华——湖北省图书馆推出在线家谱数据库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5-18 22:32:51
标签:


传承家风,追忆似水年华

——湖北省图书馆推出在线家谱数据库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二十日丁卯

            耶稣2018年4月5日

 

   

 

图为工作人员对家谱进行扫描。

 

《人民日报》编者按: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作为中国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之一,家谱不仅记载了同宗共祖世系人物的关系和事迹,其中的家规祖训,对于传承家风也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家谱主要由民间人士编纂、留存。随着对于家谱认识的深入,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机构也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优势,整理、保护家谱,传播家谱文化,让历史的血脉永续相传。

 

【正文】

 

“这套湖南湘潭《张氏宗谱》是前不久刚从湖南宗亲那里寄过来的,共7册,是1948年修纂的老谱,记载了这个家族自明朝初年以来的世系。现在纸张比较破旧,还有虫蛀,你一定要帮我修复好啊!”3月23日,武汉市民张志奇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将一套家谱交给了湖北省图书馆特藏与地方文献部主任范志毅。这是他给湖北省图书馆送来的第三十八套家谱。

 

张志奇从事谱牒和姓氏文化研究多年,也和范志毅相交多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谱牒文化爱好者、民间家谱收藏爱好者聚集到湖北省图书馆。去年,这里成立了湖北省家谱收藏中心。古老的家谱,如何在这里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古老家谱家史载体

 

“始祖履冰。唐高祖武德六年癸未登进士第……历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进丞相,谏武后,死忠。”

 

“公讳璧,字廷建,宜都人,性刚直,有诺必践,且遇事敢言,戚族雀鼠赖公以息争者不可胜记。”

 

走进湖北省图书馆特藏与地方文献部家谱阅览区,一本本传世和影印家谱整齐排列在书架上。这些家谱,是该馆工作人员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收集、整理完成的。随手翻开其中一本,谱序、源流、世系(表)、家传、家规家训、祠堂记等,一个家族的过往历史就这样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范志毅介绍。此外,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规祖训的记载,这对于规范和教育后代子孙,传承优良家风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该馆馆藏的电子扫描件家谱——1910年修安徽六安《柏氏宗谱》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家训:“家国原同一体,齐治实无殊途。用德用威,钜典行于盛世;有赏有罚,隆仪著于名门。欲劝勉以鼓贤良,务先立法……”

 

“这一段是讲述立家训的原因,就是要劝勉家族后人从善从良。”范志毅说,在这个家训中,不仅有劝勉家人的“家训劝善十二条”,包括敬祖先、孝父母、隆师长、宜兄弟、慎交游、尚勤俭、务读书等,还有“家规惩恶十二条”,包括戒忤逆、戒凶横、戒赌博、戒酗酒等。“家训提倡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对家族成员的教养、处事原则都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晒”出来“存”起来

 

过去,家谱主要由民间人士编纂、留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家谱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也开始收藏和保存家谱。历史上,荆楚地区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北因此也是家谱盛产的区域。目前,湖北省图书馆所藏纸质家谱数量已经由2007年的200余部增加到如今的2200余部,此外还有数字资源家谱600余部,家谱缩微胶片200余部。

 

不过,家谱的寻找和收藏,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家谱中多有秘不示人的家(族)规。”范志毅介绍,此外,家谱还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风俗,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销毁。这为了解、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带来了极大困难。

 

“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家谱文献普查,加强同各姓氏宗亲的联系。比如参与各个家族宗亲的联谊会等活动,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考察,最大程度抢救和保护民间家谱。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各个姓氏修谱、举办‘晒谱节’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获取家谱信息。”范志毅说,截至目前,湖北省图书馆已经举办了9届“晒谱节”,通过这些活动,千余部流传在民间的家谱“重见天日”。

 

获取家谱信息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永久保存。

 

“对于民间搜集到的或者读者捐献的家谱,我们直接进行入藏加工,分类编目进入书库,方便读者检索。”范志毅介绍,对于不能获得的家谱文献,则采取租借的方式带回图书馆进行数字化扫描,同时编目将信息录入馆藏目录,数字扫描后的文件通过数字存档机制作成缩微胶片入库永久保存。

 

修复记忆方便寻根

 

“这是我们馆不久前收到的一套珍贵老谱,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书页已经被腐蚀或虫蛀,部分页面破损严重,修补起来比较费工夫。”在湖北省图书馆特藏与地方文献部古籍修复室,王莹正在修复一套清道光八年的《范氏宗谱》。一般的老谱都是古籍线装书,如果破损情况不严重,只有少数虫蛀孔洞,一般就用软刷、镊子先去除书页上的霉斑,再用糨糊粘上修补纸进行修补。如果家谱书页碎散脆腐,则需要用托裱等方式,在破烂书页的背面托上一层新纸。修复后的书页,被重新整理装订成册,重现其“青春活力”。

 

范志毅介绍,由于纸张保存期限、历代焚毁等原因,目前湖北省图馆藏家谱中,修于1949年以前的老谱并不多。通过购买、接受捐赠、征集等方式,图书馆得到了一批珍贵的早期家谱,比如乾隆四十六年印制的湖南长沙周氏宗谱。数字家谱中最早有明代和清代康熙年间修的家谱,其中的家族谱系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还有元末农民起义首领陈友谅,晚清大学问家杨守敬家族的家谱等。这些家谱,既可用作史学研究,也可帮普通人寻根问祖。

 

去年12月3日,湖北浠水望江范氏家族按例祭祖。祭祖仪式上,失联近200年的支脉认祖归宗,靠的正是这套《范氏宗谱》。

 

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该家族远迁的少数支系逐渐失联。2011年,望江范氏九修宗谱,族中除派人外出联系外,还在网上寻亲。黄冈师范学院范建国教授发现,十堰的竹山和郧西有两支范氏的字辈和望江范氏相同,他断定这两处范氏是本族的支系。根据这一线索,族长范立新一行带着家谱外出寻亲。

 

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竹山县麻家渡镇黑虎庙村范修成家里发现了本族道光八年的三修宗谱。“如果没有这套家谱,这支范氏寻根就很难了。”范建国说。

 

“这些年,续修家谱重新成为一种热潮,但家谱文化的传承还是存在隐忧。”范志毅说,热衷于续修族谱、宗亲联谊的主要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很多年轻人对此不太重视,抱着“只欣赏不参与”的心态。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家谱尤其是老谱的修复和保存,通过纸质存档、数字资源和缩微胶片等多种形式,将这些民族的精神瑰宝进行收藏,供后人阅读和研究,让更多年轻人记住“来处”。今年,湖北省图书馆还将正式推出家谱影像全文数据库,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家谱文化。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