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传统文化传承需要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3-16 15:29:38
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传统文化传承需要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来源:央广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廿八日乙巳丙午

            耶稣2018年3月15日

 

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梁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冷”到“热”,但如何把“热”起来的传统文化“传”下去,两会期间,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要使传统文化不断的延续下去,还需加强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人既要有灵性,又要有德行。

 

国学是终身教育体系 需从青少年抓起

 

“弘扬传统文化不容小觑。”杨朝明认为,传统文化是我国走向强国的丰富资源,传统文化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要让这一汪泉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还得从青少年抓起。

 

国学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传承而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日常出发,国学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体系。”国学本身是一个大概念,相较于西学,中国的所有学术都属于国学。“国学的中心是儒学。”杨朝明表示,儒学有着丰富的安身立命、修身养德、创造价值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道德规范、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的高度总结。

 

“国学慢慢滋养人的内心,是一个非常温润的慢功夫,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一点的去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高级讲师高华同样认为,学习国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中润物细无声的慢慢形成,这就需要强化面向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仅能够让青年学生更多地感受“传统之美”,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推进青少年国学教育 形式和方向至关重要

 

“在古代,秤砣叫‘权’,秤杆叫‘衡’,秤砣在秤杆上来回滑动才能称准物体的重量,这就是‘权衡’这个词的由来。”《格物明道》系列教材主编刘厚建拿着秤杆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现场演示到,因为称重量需要把秤杆放平,所以就有了“平衡”一词,又因为古时度量单位是十六两一斤,所以有了“半斤八两”这个词。

 

“因为实物教学和丰富的讲解,孩子们会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感知。”刘厚建说。

 

国学教育的推进,丰富的课堂形式很重要。杨朝明强调:“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有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采取灵活的讲课方式,如果生硬地给孩子讲价值和道理,不一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体验式教学,刘厚建也表示赞同,他指出,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真感受,真感受才能形成强认知。“不是只有在西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寓教于乐,中国的传统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在实践中,孩子们了解了文字背后的意义,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将国学教育和现实生活结合。”

 

不仅在讲课形式,方向问题更是教育关注的重点。“如果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需要方向,方向应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杨朝明讲道,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此前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结,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能够为现代教育指引方向的文化精华。“我们应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推进现在的国学教育。”

 

“让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品质”

 

少年智则中国智。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圣贤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杨朝明强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对中华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在学习中多一点信心,也要多一点耐心,慢慢体会春风化雨般的育人过程。

 

“学习国学让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品质。”刘厚建讲道,学习国学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心,可以坚定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在国学传播的过程,刘厚建坦言,也存在很多教师本身对国学认识浅显,不甚明了的情况,这会直接导致国学教育的表面化。“学好国学要从合格的师资开始,这样才能从本源上形成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建成一个文明的国家,要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强起来,最重要的是人心的强大,公民内在素养的提升。”杨朝明曾对记者讲道,中华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的雅致精确,将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表达充分到位。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需要来自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杨朝明说。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