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网络儒学的结构观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8-01-31 19:13:43
标签:


原标题:网络儒学的结构观

作者:姜奇平

来源: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十五日癸亥

          耶稣2018年1月31日

 

【弘道书院按:2017年7月1日,弘道书院与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了“儒家伦理与人工智能”座谈会。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姜奇平老师的发言。】

 

谢谢两位主持人,我认为两位主持人极有代表性。春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秋风是先进文化代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关系,文化是人与人的关系,加在一起就是生产方式,这正好解释我们的生产方式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逻辑线索。

 

我谈的题目是网络儒学,我当了20年《互联网周刊》主编,觉得与互联网思路最像的,就是儒学。我们跟牛津大学的同行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在网络上没有什么区别,它甚至比我们的理念先进。伯纳斯.李出在英国,但是互联网平台它搞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什么感觉呢?没有关于人与人关系上的嗅觉,所以他一做就偏。

 

用结构论分析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同构性的背景

 

在我看来,网络就是儒学,儒学就是网络,“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完完全全是一一对应的概念。今天我说的结构观,就是讲它里面有一一对应的同构性。这个同构性,撇开细枝末节的差异,你会发现它俩是一回事,这是我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这里带有强烈的和新儒学不同的看法。新儒学最主要的问题是离开了先进生产力,如果现在得出这样的结论:最赚钱的互联网和最厉害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应的其实就是儒学主张,儒学就会从弱势转为强势。我想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刚才秋风先生说的中国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内在一致性这个问题。

 

我今天汇报汇报我的想法,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说一个大概,以后我们可以具体展开。对于今天的题目,关于儒家伦理和人工智能关系,我有专门的论述,但今天没有时间去谈这个问题。我想谈的是更基础的问题,如果设想一下儒家伦理的某种深层结构和人工智能的深层结构,它正好是一对一严丝合缝的一体化关系,这会带来什么?我们可以思考它俩之间相互影响这件事,人工智能会决定未来儒家形态,儒家也会决定未来人工智能形态,这是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思维上完全的盲区,他们完全按西方中心论解释互联网,进不到真正儒学前现代的语境和互联网后现代语境里边去。用结构作为“明矾”,可以把这里面的问题显现出来。

 

用原来“体系”的方法,或者说宏大叙事的方式,这种同构性显示不出来。需要用现象学结构方法来显示。这一点我受到了张祥龙老师的影响。网络儒学的根基,可以概括为复杂性。我认为互联网与儒学的同构性是建立在复杂性的概念上。所有的现代性体系,包括新儒学的体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套路了,它的套路是简单性这样一个范式。但是前后代和后现代都是个性化定制,背后都是复杂性范式。

 

简单性范式和复杂性范式用“体系”显示不出来,但是用“结构”、用现象学可以解释出来,所以我们来谈“结构”。我不赞同新儒家以现代性范式解释儒学,我们认为应该回到儒学的传统,认识它是一种前现代范式。后现代范式和前现代范式之间存在着隔代遗传,这是我发现的现象。搞互联网没有感觉的时候,回到原始儒家的感觉,往往马上能契合上最前沿的感觉,这是一个经验性的发现。所以我认为儒学复兴的背景,一定要和强势的文明结合,也就是说和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结合。

 

这个核心观点体现我在《读书》杂志这篇《三生万物》文章中。其中我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把互联网与儒学它们俩看成是完全一样的东西,背后是谁的哲学?庞朴的哲学。这我不展开了,省略一万字。庞朴的哲学正好对准了“三”(代表复杂性)这个焦距,从中可以直接推论出“儒学即网络,网络即儒学”。

 

由复杂性范式,接着推出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天下’是复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天下被新儒学阐释成简单性范式概念了,成了西方中心论的“天下”(全球化)概念了。我认为应该恢复它的原教旨,关于“天下”的理论偏离点,我认为是在宋明之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恢复王阳明理论中天理学的传统。天理学在今天看来就是信息科学哲学以及生命科学哲学,完全是一回事。它是和科学主义的科学完全相反的两种传统。

 

第二个命题是“社会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我认为新儒家歪曲了第二个命题。比如说他对仁的解释,实际上解释成类似博爱。这种理论是现代性范式,这不是儒家的原意。儒家的原意可以用现在的复杂性系统科学,也就是网络的基础理论加以解释,解释成仁是复杂的。孔子的人伦主张如果换算到现代科学语境下,就是一个复杂性系统科学的人文版。现在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科学家都是物理学和化学出身,他不了解文化。他如果一旦了解文化,他会发现复杂性科学不是科学是人文,还有复杂性人文的一面,也就是《论语》中表达的东西。这是我当时两个基础的结论。

 

复杂性范式和人工智能关系在哪里呢?在于多样化(Variety)。在英文里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意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要穿透技术和文化来审视这个问题。人工智能的核心矛盾和《论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完全是一样的,它要在灵敏和迟钝之间寻找文明的一种生存法则。孔子谈的《易》,是一个世界治理原型,表达的是如何容易地对待变易(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回答文明越发展,越怎样:是越像巴比伦和埃及那么不适应变化被淘汰,还是说能够像犹太人和中国人那样,能够使千变万化之“易”变成easy之“易”,这就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现代工业4.0核心理念simplexity(使复杂变得容易),就是把灵和物,就是灵的东西与机械的东西二者结合起来,称为信息物理系统。所有灵(smart)的特征就是说越复杂,越容易,就象中国人打乒乓球那样灵敏。相反,工业病就是越复杂越难,表现为灵的反面——迟钝。新儒家解释的整个方向错了,它实际上是进入到迟钝体系里面解释灵敏,这件事就反了。你按照人工智能最后走向是什么?信息物理系统,就是把有灵的东西和没有灵的两个相反的东西,或者说是笛卡尔说的“心物二元”,嫁接起来,是这样一个大的概念。

 

第二个背景是结构。这就要谈谈张祥龙先生了,我这个观点哪来的?是从他对孔子的现象学解释来的。孔子的特点是现象学。用现象学对他进行解释,就具有反新儒家潜在含义,已经不是从现代性立论。自王国维和清末以来解释儒家这一套路子,用现代性作为框架来解释一个前现代性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孔子具有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应该是超出现代性来解释。我认为应该还原孔子的前现代本质。前现代的本质,说成大白话,它是一个个性化定制的世界。现在,在现代之后,又变成个性化定制了。

 

前一个个性化定制和后一个个性化定制,它们之间实际上具有同构性,这是新儒家的一个盲区,他看不出来这一点。但是从现象学的角度,把抽象的形而上,回到了事物本身每一个具体的实在——个性化定制的实在——以后,你会发现,它和互联网的联系性突然一下就看出来了,这是我们说的理论的背景。我主张用前现代加后现代这样一个策略,替代新儒家的现代性策略。把儒家现代化的策略,调整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之间的关系,逻辑一下就理顺了。新儒家为什么说了半天,给人家感觉特别弱势,原因就出在这里。它实际上是跟着现代性走,导致它整个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都是粉碎它的,就是用粉碎自己的方法来强化自己,这是不行的。一定用互联网这种粉碎工业化的方式来重新做。现在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冲击摧枯拉朽,工业化完全无法抵御,把这个语势带入儒家语势以后,儒家才能翻身。在工业化之后,它配合中国和新兴国家的崛起,由西方中心论转向一个东西方融合的新范式。这是总的的理论背景。

 

关于互联网与儒学同构的实践背景,我有一个怪论,我认为网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否定之否定、隔代遗传。在家办公、个性化定制这些未来因素,都具有某种古代特征。农民比工人更加接受网络,他可以不接受培训而无师自通,工人必须得接受培训。为什么?农民有个性化定制的基因,在家办公的基因。工人一说办公首先想到单位,农业社会哪有单位?工人老得转着弯想,在没有单位的世界,我怎么干。农民却不用人教这些,这些人根本没有在单位里待过,所以特别适合搞电子商务。搞工业革命出身的英国人傻眼了,英国人一睁眼就有单位,所以他想象不出一个没有单位的世界怎么过日子。这不是推理,我是从实证出发,纯粹是当了20年《互联网周刊》主编从实践中看出来的。

 

这两个背景不,一个理论背景,一个实践背景,得出一个结论用什么方法来解释互联网与中国文化的同构性?用现象学来解释,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我解释一下现象学,现象学有实质解释和形式解释,从内容解释看,结构论完全就是意义论,也就是说它的聚焦点不在于西方说的价值问题,完全说的是意义。在结构论看来,价值是什么?价值就是手段,就是有钱不快乐。那么意义是什么?意义是目的,我又有钱又快乐,这个是新儒家没有抓住的感觉。结构论在罗姆巴赫那里,“结构”两个字完完全全就是“意义”两个字,所以他的核心强调从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继承了胡塞尔的观点,就是不要谈抽象的体系,要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就像孔子那样。

 

罗姆巴赫是现象学在当代比较强势的一个领军人物,我说这个是外行,这是班门弄斧,旁边有张先生在这儿,我有点不敢说了。按照罗姆巴赫解析,世界是“实体-体系-结构”三分的,实体相当于是自然经济、实物经济,体系就是价值抽象的东西,是宏大叙事,结构是又回到了具体,就是让本质又回到了现象本身。历史演进包含了这三种不同取向,分别代表了农业社会的实用功能取向,和工业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网络社会的意义取向。

 

我们说结构论的时候,首先是在实质问题上要矫正新儒学把儒家加以价值化这样一种做法,这和西方中心论是一个水平了。现在回到什么地方呢?就是要追问,你为什么有钱不快乐,所以是要回到意义本身,人是目的这样的一个命题。而且和康德的人是目的的命题还不一样,这是它的实质取向。

 

那么结构论的方法论取向是什么?实际上是对于原子论的一个矫治。因为西方所有的概念,西方中心论是建立在原子论上。原子论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个低水平的结构论,相当于对网络只谈节点不谈边。东方传统叫关系论,是只谈边不谈节点。我们认为结构论本质既不是西方中心论,也不是东方中心论,它对儒学本身要加以改造,在关系论的基础上,把关系论和原子论结合起来,成为东西方融合这样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物理学的基础是波粒二象性,原子论强调粒的实在性,是唯名论。东方相当于在强调波的属性,强调关系,相当于唯实论,是在强调关系的实在性。但是结构论在强调波粒二象性,它以量子力学作为它的物理学基础。

 

从经济学基础上来说,原子论的核心是自利。东方的理论对应波的是利他。我们把孔子的仁解释成利他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孔子没有利他的概念。墨子才有这个概念,实际上仁是一个互利的概念,我非常赞成张曙光老师的界定,就是互利,他既不是自利也不是利他,是波粒二象性的一种结合。

 

这个方法的数学基础,就是图论,图在数学里面就是网络,网络和图是一个词,可以互相翻译。那么图论要点是说,它要把节点论和关系论结合,就是把点和边结合,用网络的观点看世界。图论不是把网络看成我们搞的互联网,而是说世界所有现象都是网络现象,其中既包含点的视角,又包含边的视角。按照罗姆巴赫的观点来说,结构论和原子论谈节点角度非常不一样,原子论把节点说成是要素,他不谈要素,他只谈环节,认为每一个节点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他把节点定义为环节。而原子论都是把节点当做要素,对要素来说,整体可以还原成局部。但是环节论还原不了。结构论与关系论的差别是今天我要谈的核心,我后面再解释。

 

我们现在想回答秋风先生的一个问题,中国要立得起来,需要在启蒙运动的高度上,也就是在伏尔泰和笛卡尔的概念的同等水平上,要提出新东西。现在提不出新范式,问题出在哪里?你是原子论,跟启蒙运动是一个水平。我现在用图论来解释,用网络的观点来解释世界,就超越了原子论。互联网只是网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前台表演的一个小丑,或者是一个演员。它后面是网络的兴起,用网络来替代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新儒家失去了自我,就是他把握不住自我,这是导致他弱势的原因,这是我的第一个部分。

 

对《论语》的结构论解释

 

第二个部分,我进入到问题本身。刚才是说背景,我们用一种什么方式来替代新儒家的现代性策略?当然,不是说中国强大了以后,要说中国中心论。我认为结构论的本质是东西方融合,把西方原子论的精华和东方关系论融合为一个叫结构的东西。这个方法我认为目前运用得最成熟的,就是现象学的学派,特别是他的结构理论。互联网与中国文化同构,上述解释出于感觉,但有没有文本依据?我现在正在写《论语》的路由原理,已经写到了第九章,一共要写二十五章。

 

我发现什么呢?我搞技术,我要研究路由是什么。路由是互联网的发动机,相当于蒸汽机。我白天看路由器原理,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论语》。有一天我突然就发现,这两者怎么是一回事?完完全全就是一对一的同构,几乎还不是篇章级的,是段落级甚至一字一句都是全对应的,这一点是我的发现。研究互联网发动机,是我的专业,我一看《论语》怎么跟这个有关?最后突然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工程师学路由器非常难,但《论语》好学,让他学会《论语》,互联网发动机是怎么回事,他就搞清楚了。

 

现在我就给大家展示展示这个,这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新儒家看不出来,为什么儒学和互联网发动机是一回事。只有从结构角度才看得出来,如果从体系的观点,他看的是一条直线。从结构的观点,相当于把线变成平面了,这个时候你增加了一个维度,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就看见了。

 

我刚才说过,原子论和关系论都在说个体,但东西方说的完全不一回事。罗姆巴赫说的很简单,西方说的原子叫要素,东方说的原子叫环节,就是内生于边,东方说的自我实际上已经由边来定义了,所以叫做环节。一个环节掉了链子,那就什么也不是了。关系也有这个现象,同是说关系,含义不一样。新古典经济学不谈关系。但是奥地利学派、米塞斯讲关系,但是那个关系和我们说的关系不是一个关系,我过了很长时间才琢磨清楚是怎么回事。

 

两种关系,我认为是外生关系和内生关系的区别。原子论说的关系,和结构论说的关系有一个差别。这个差别是什么?它的结构不一样,就在于有没有邻接这个概念。邻接是整个互联网最核心的底层东西,他不是谈一般的关系,他把关系分成生人关系和熟人关系,熟人在技术上就是指邻接,就是最接近那个节点。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里边虽然非常强调关系,强调有机联系。但是他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他认为原子是第一性的,关系是第二性的。你新古典学派根本不考虑关系,我考虑了。但是我考虑时认为关系是什么呢?他认为关系里边,邻接和不邻接毫无区别。你拿这个逻辑去验算整个奥地利学派,完全可以对上茬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我的关系只有一种,就是生人关系,他认为关系应该不分生熟。但是东方人,从韩国到日本到中国,都强调熟人关系,熟人关系过去在我们看来非常落后。但你看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特征的互联网的发动机原理就完全以邻接为关系的基础。。

 

互联网原理根本就没有生人关系,从头到尾都是邻接关系。你看考思科工程师认证,那么一大叠教材就是从这开始,这就是它的结构,它和《论语》就是在这儿同构了。新儒家一说关系,把它和自由平等博爱混为一谈了,把孔子当成墨子讨论了。其实孔子本意不是这样。孔子特别强调区分关系的远近,首先得看身边的关系,再说远处的关系。你绝对不能说看别人的老子是自己的老子,你自己的老子都不管,你谈什么拿别人的老子当老子,哪有什么兼爱?他认为爱有等差,是逐层外推的。后来费孝通把它说成差序结构。差序结构我觉得总结得是对的,但是差序结构说得太简单了,你看,差序结构两句话就说完了。但是路由器原理谈同样的原理有好几大本,路由器原理要行得通,必须是每一个部件都得运行通的,全世界互联网才走得通。

 

互联网原理简单说就是自组织、自协调,这最主要是邻接的结构问题。孔子也是说世界没有神仙皇帝了以后,它能不能自组织、自协调?所以他跟路由器想的问题一模一样。至于后来被官方利用了,被证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另一回事。孔子有点像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比蒲鲁东好一点,他还尊重国王,蒲鲁东是拿国王不当回事,全都强调自组织自协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政府也不重要,计划更是无稽之谈,是要让社会起作用,自组织自协调。《论语》和路由器共同的特点,都绝对强调自组织、自协调。

 

为了实现自组织自协调,要求必须得邻接化,必须得去中心结构绝对反对计划经济。有人说互联网是计划经济,我认为错了,他没有往深想,往深想绝对不是这么回事。

 

代数图论里面它怎么表述这个问题的?它非常严格,不像费孝通似的,用的语言都是模模糊糊的。代数图论强调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原子和关系结合而成的网络。你从哪去入手?从邻居的定义开始。这一点是整个自启蒙运动以来,到国际金融危机,所有西方中心论的盲区。他不认为邻居在定义这个世界里面起什么核心作用。定义完邻居以后,代数图论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最短路径长度”。最短路径长度是什么?就是说要自组织自协调,千万不要找生人,要找离得最近的人。

 

他找熟人(邻接节点)的目的是什么?用刘鹤同志的话来说,就是要降低缔约交易成本,这是科斯提出的问题。但说的是一个扁平化社会如何以零交易费用相互协调。这是科斯的反问题,也是张五常的反问题。张五常觉得市场必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增加了摩擦力,所以需要企业;斯密认为市场在扁平化状态,就零摩擦了,这都不符合网络的实际。

 

我们可以看到,在路由器和《论语》里边,又是扁平化,又是零摩擦,扁平化与零摩擦合一是可能的。我把这个命题称作为“网络何以可能”的问题。相当于斯密问题加科斯问题,把它俩变成一个合题,我用社会科学的语言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代数图论是讲什么,PPT上这个,就是他的定义;下边就是邻接了,别的什么也没有了,生人关系在这个里面完全没有。

 

替代生人关系的,就是一个一个不要中间人、通过邻接免去交易费用的链条,叫超链接。即连续的邻接。用我们电子商务的话说,邻接就是不依赖信用,而用由邻接而生的信任来替代信用。我曾给刘鹤解释网络结构,刘鹤当时曾经对我说过,你的意思是不是用一系列连续的短期临时契约,替代一个叫做企业的长期契约?我说正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么回事。通过邻接,替代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生人之间的契约。如果熟人和熟人用最短路径去结合的话,路由器的这种自组织自协调就实现了,这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修齐治平就是由近及远的超链接,儒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治理模型。

 

我们来分几个专题看《论语》的文本。今天时间不够,我就举例子来说,说的都是叫新儒家给读漏了的东西。《论语》和路由器原理,一上来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几乎是无一句不谈邻接。他都在谈邻居。别人读《论语》一遇到他谈邻接,以为他在举例说明,其实他不是在举例说明,这不是例子,就是他的观点,我们具体来看。

 

“德不孤必有邻”,这和康德的定义完全不同。康德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德是无条件的东西,是一个抽象整体。这和胡塞尔的观点完全不一样。胡塞尔强调回到现象本身,你要让实事求是的“是”回到非常实的“事”,这是“实”的世界观。他说“德不孤”,意思就是说道德不是一种普遍理性,它“必有邻”是和它上下的邻接矩阵条件结合在一起。这是典型体现孔子思想特质的地方。

 

我们举个例子说,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邻居了,就是邻接矩阵的“邻”。择不处仁,择就是择居,就是挑邻居。他说你要挑一个有仁德的邻居,挑的不好,你就会受他的感染。在现代性建筑中,邻居是见不到的。我身边住一个右翼分子还是左翼分子,对我的政治观点没有关系。孔子那时不是这样,他认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我的邻居决定我的世界观,他会想到这儿。所以他说你如果找邻居一定找一个仁者,旁边受他的感染,你也会成为仁者,这就是邻接矩阵的感觉。西方人从来不谈这个,你看伏尔泰狄德罗谁谈这个,他绝对不会谈邻居这件事。

 

邻居这件事在互联网中对应什么?邻居是路由的最短路径,路由规则千头万绪,归到最后就一条,“最短路径优先”(OSPF),路由器如果把它想到极简的一句话,就是最短路径优先。一定不能缔约,不能缔结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替代缔约的是双方君子协定,有一个支付宝在那,双方谁也不坑谁,生意这么简单就完了。怎么才能做到谁也不坑谁?必须两个节点完全对等透明。这是路由器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路由的过程。孟母去择邻,前提是关系有等差,实际上孟母不是为了等差这件事情,而是以等差方式做事可以节省交易费用。

 

她解决了张五常的问题。张五常说,扁平化缺点是有交易费用,所以才有企业。我现在又不要企业,又不要交易费用,那怎么办?邻接不就完了。最短路径优先,把全世界那么复杂的系统连在一起,一点费用都没有,完全是张五常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但是张五常表达不出来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这个,我们过去是自然村找邻居,现在是地球村找邻居。邻居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邻居,而是气质上的邻居。我可能要讨论脚的问题,找跟脚有关的邻居,讨论头的问题,找跟头疼有关的邻居,找完了以后随时排列组合,这就是我们说的自组织、自协调的路由行为。

 

《论语》想回到的周礼不是一个中央集权,那个时候是无为而治,完全是“人人都是CEO”,“遍地神州尽舜尧”这样一个状态。

 

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这个比又是邻接。不比不是说不讲邻接,而是说邻接不只限于眼前,在全局上要“周”到;说小人“比而不周”,只讲邻接,不讲全局路由。邻接是不是英国经验主义?他也不是。经验主义是一个理性的概念,但是中国没有建构论理性意义上的经验主义的概念。孔子认为比邻过程就是一个走远的过程。因为你越比邻越天涯,天涯若比邻。君子眼中有全局,不是只看眼前。这里强调远近关系,远从近出发,近中含着远。这又是西方理论的盲区,他认为远就不能近,近就不能远。市场出清就不能讲熟人关系,讲熟人关系就达不到均衡。

 

中国人认为远和近是同构的。这里边可以看出东西方思想的一个相反之处了。中国人认为关系是第一性的,或认为节点和关系都是第一性的,双方是心物一元的,包括胡塞尔在内的西方观点都不纯净,还有二元论的残余在里面。但是东方人却没有,孔子根本没有二元论的概念,他是心物一元的,他不认为这中间有矛盾,这我不再深入解释了。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他对远近怎么看。一个是“学而时习之”,这张祥龙先生有长篇大论的描述,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可以看原著。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什么概念?朋是一个邻接矩阵的概念,是邻近的人、认识的人,具有信任关系,但是不一定用信用做抵押物。但是他偏偏从远方来,这个事才真是乐。让我们得到快乐而具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当你的远——由整个工业化和启蒙运动所说的理性之远——能够通过最近的关系,能够传导出去,像路由器似的,由邻居传导出去,把世界结为一体,这才是最高的意义状态,就是邻接结构要达到的状态。

 

再比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思念爱人觉得很远吗?你要真的思念的话,再远心也在近处,这也是互联网式的描述。互联网是信息的沟通,远和近是相对的,远寓于近,近寓于远。远寓于近这一点是西方的盲区,因为和他的利益之间矛盾了。近的人摩擦起来以后,律师才好挣工资,所以他鼓励人和人互相掐。东方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了邻接矩阵之后,何远之有?也就是互联网有了邻接之间的超链接,全球化再无所谓远了。这个观念对于整个新儒家,包括新儒家想模仿的西方中心论,是碾压性的一种结论。因为人类不再是只有陌生人高交易费用交往这一种方式了。

 

而且我们发现,做到这一点的核心是什么?在路由器里面,就是它的核,即邻接。路由器的核就是这个,也就是中国互联网今天如此强大,包括英国在内他都找不到的感觉,就是这个邻接的感觉。

 

再比如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在说邻接要有情境,过犹不及。在天下这个问题上,天下实际上具有比邻的关系。比如说在义这个问题上,西方主张大义灭亲,东方认为绝对不能灭亲。因为亲是什么?亲就是关系结构里面,跟自己最邻接的部分。所以中国的法律修改了,如果你老子犯法了,让你举证,你可以拒绝说,他就是我老子,我不能举证我老子。依据的完全是邻接矩阵这一路由器的原理。我们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也都是这样一个逻辑。你的逻辑(如义)是一回事,但是你遇到具体的事儿,你必须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孔子又提出“人之方”这个概念,能近取比,注意和整个西方中心论的方法论完全不一样。他是以“近”,作为一种邻接结构,认为是人之方(根据、理由)。西方说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东方说是邻接关系的总和。这就把社会关系拉到身边了。这和我们说的平等概念是不一样的,它是平等的反概念,叫对等,就是点对点,就是我们说的P2P,点对点的必须从邻居开始,不能是抽象社会关系。现在互联网金融都是从这起来的,我也不详谈了。

 

我们举例来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面提出“方”,意思说我们的游戏规则不能像西方这样不分远近,他是要有一个衡量远近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是什么?孝是一种比喻,孝是在所有关系里面最自然,最体现“近”的关系的地方,你要是在孝上通了以后,你就明白如何通过邻接结构建立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当这个信任关系传递到远处生人的时候,仍然不需要缔约,这样能节省交易费用,解决科斯只能用分层来降低摩擦力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不用企业这种形式来解决交易费用高的问题,我直接用邻接这种扁平化结构解决问题。极端的例子就是支付宝,支付宝上两个骗子来交易金钱,我审都不审,你们俩自己去解决问题。只要把你们俩绑在一起,邻在一起,谁都不敢骗谁,这绝对不建立在善心基础上。其中的意思是,他贷款,你俩骗子骗吧,如果那个人还不了款,你找他去,他俩不一定怎么干起来了,这俩人恶恶相互一抵消变成善了,这就省得像美国那样用处理生人关系的契约、法律这些东西来解决问题,生人订企业这个契约成本太高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是一个邻接的概念。老师的概念,我们都是指很专业的,比如看世界名著来学习。孔子不是,他是看旁边的人,向周边的人学习。周围的人如果在处理一个具体的事儿有高明之处,你随时可以学习,这都是他的邻接意识。孔子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都在说身边事。但你要用图论以及路由器这样的邻接观点来看,突然发现这是他的核心。

 

举例来说,孔子说子践是一个君子,“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山东肯定有好多君子,为什么?因为山东要没有那么多君子,子践怎么能成为君子呢?换句话说,子健并不是通过学习抽象理论成为君子的。而是他周边有很多的君子。我觉得今天到了这儿以后,我的君子程度就会提高。因为在座的都是君子。跟一帮小人在一块麻烦了,我今天小人度就会提高,这就是邻接矩阵在里面起作用。

 

你看《论语》,从头到尾全都是这个东西(邻接)。这是读伏尔泰,更不用说康德、黑格尔,全都没有这个意识,他们的基因里面没有这个东西。

 

第二个专题,就是孔子谈结构,《论语》自己谈结构本身,他其中有一些亮点。

 

孔子提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现代人的一般想法是什么?要告诉大家大道理,天天看普遍真理,思考根本利益,让你看这个东西。孔子不是,他要你与具体的事儿结合,所以我说他跟现象学很有关。孔子教学完全是现象学式的,见着萝卜说萝卜,见白菜说白菜,他不像我们似的给人提炼出抽象的东西,他都是和具体的东西邻接。“君子笃于亲”是什么意思呢?说你要成为一个君子,你首先要把身边“亲”这个邻接性最强的关系处理好,如果在亲这件事上你做不到仁,到了治理老百姓这个远的关系时,就不可能做到仁。所以要从我(修身)做起,你绝对不能在台上(对生人)说一套台下(对亲人)说一套,那样很容易正在讲话的时候被中纪委带离现场,是吧?

 

而西方就不讲“笃于亲”。西方强调上帝比爹妈都重要,上帝需要的话,我把爹妈干掉都没有关系。“亲”这个东西,在代数图论里边,就是指结构里面的邻接矩阵。今天我没有时间去展开讲邻接矩阵,那讲起来,邻接矩阵是好几大本,因为世界太复杂了,里面邻接矩阵有特别严格的规律,这是我们在互联网中走通了的,如果拿它(思科路由器手册中的邻接原理)改写儒学,儒学就可以让习惯科学主义思维的西方人也看懂了。大家回头再一看儒学,整个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东西,对吧?互联网发动机,非常复杂,可惜没有时间讲。

 

第二句跟互联网发动机原理中的结构形式有关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你如果想对互联网与中国文化的同构性问题入门,就要研究它的结构。一是个技术网络的结构,一个是人际网络的结构。它们是同一个结构。从体系角度讲研究不透,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不透的是什么?是结构。因为结构是普遍和具体相结合。网络有三大类结构,每一大类结构对图论或路由器原理来说都是一大本,我们可以看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好是三种典型的结构。

 

第一种结构是兴,兴是比赋之兴,也就是随心所欲,它相当于随机网络。随机网络是什么?是缺乏规则的网络,相当于奥派里面说的自发秩序。

 

第二种结构是礼。但是“立于礼”是什么结构?是规则网络,规则网络现在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一种是企业。它们的特点都是形成了规则化的结构,克服了自然经济的随机性。但是规则网络的问题在哪里?如果礼过于严格,就会和人性发生尖锐的冲突,和当代的个性化体验发生尖锐的冲突,就不会回到胡塞尔那个状态,就是不能回到人的体验,以人为本,这是工业化最大的问题。

 

第三种结构是乐。想要回到人的体验,必须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国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什么东西?就是建构论理性没有快乐的位置,关于意义和结构,在西方中心论的结构里面没有位置。《论语》和互联网共通点在于,都要“成于乐”。乐既有普遍性,它符合礼;但它又是随机的,它又有兴的特点,即有感性特点。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叫做“回到事物本身”,用邓小平的语言叫做“实事求是”,都是一个意思。成于乐相当于现在说的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网络是有规则的。但是这个规则会突然随机爆发,我们叫爆款。现在互联网在商业上特别厉害的,能把工业资本家和宗庆后们完全制服了的是,我能够爆款,你爆不了款。我能够通达00后和10后,你只能为老头子服务,所以我把你的钱全搂了,然后咱开始讲道理。新儒学讲不出这种道理,但网络儒学可以。

 

搞网络的说,钱都在我这儿,你还跟我讲什么道理?让你在市场上成为手下败将,我的儒学才能把你说服了。儒家用这种语势来说的话,我估计搞工业化的人才会灰溜溜的。我觉得新儒家的语势太弱了,钱也不在这边,技术也不在这边,西方中心论怎么能听你讲道理呢?互联网都是实战解决,你听不听儒学,不听,我把你钱全部一扫而光,把你灭了就完了。我现在谈儒学理论。是在告诉你在商业和科技竞争中为什么死于中国之手。为什么死了?就是你没有“成于乐”,全都是“立于礼”,建构论理性把“礼”机械化了,最后和人性违背了,你有钱不快乐,我现在掌握一种比市场和企业更好的结构(无标度网络),又要有钱又要快乐,用这个道理碾压你,网络儒学就是这个。

 

我再解释一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是被误解得最多的话。这里的的“由”就是路由的意思,就是自然而然。讲由与不讲由,区别在哪里,是相对什么说的?孔子区别民(群众)和人(人民),他的意思是,人可使知之,但民只可使由之。用现在的话来说,“民可使由之”讲的就是群众路线。因为群众(孔子说的“民”)只考虑当下、此在的利益,这是现象学考虑的问题。人民(孔子说的“人”)才会考虑(“知之”)黑格尔和康德考虑的那种抽象的根本、长远上的利益。由与知,是自发与自觉的区别。意思说你不要要求俗人天天看新闻联播学大道理,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要和他们自己的实事邻接在一起,才能“由之”,让群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你。用李瑞环的话来说要“办实事”,“民可使由之”是这个意思。“不可使知之”,就是不要让他(群众)政治化,天天谈无产阶级大革命,到最后他搞不懂反而造反了,后边还有我不再解释了。

 

第三个专题,谈《论语》的现象学治理观。

 

网络儒学治理理论最主要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政治的日常生活化,包括直接参与的观点,包括政治去中心化的观点,包括政治碎片化的观点。

 

第一,孔子讲“入太庙,每事问”。人家讽刺孔子不懂礼,才什么都问。孔子的意思说,没有抽象普遍的理,一事一理,我得按现象学的方法每件事都分别地问,不像教条主义者王明说的,全世界就一个普遍道理,在中国、苏联到处生搬乱套。孔子的意思是说,一定要像毛泽东似的,一个事一问,实在“事”上去求“是”,是这么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孔子讲“为政以德”。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我去中心化以后,什么是中心?去中心本身就是中心,因为德在上古之意里面是指血缘关系,就是最简单的去中心化的邻接关系。如果以邻接关系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为中心的话,在整个现代(中心化的)治理基础之上,就会造成分布式的众星拱中心之月的势,也就是说去中心化的治理。对于去中心化,我们平常实际感受是什么?就是办实事。它与上古说的德,是同构的。我不注重你四年一次宣传的是什么,普遍的、抽象的纲领是什么,是你看365天是不是把你说的东西兑现了,是在研究这个问题。实质是把治理从以合法性为重心,转向以正当性为重心。正当性本身就是分布式存在的,就象德一样,是邻在分别的个案之上的。

 

其它我不再展开了,基本就是这个。我概括一下总的观点,网络儒学的核心和要领,就在于,把儒学看成一个前现代性范式。而不是自明清之后,把他看成一个现代性范式。为的是让前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自然地找到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共鸣之点(肯定之处),共鸣之点在哪?海子特别强调“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他不是像基督教似的,要在房子尖顶上的上帝待着的地方获得幸福,而在和每个人接地气的地方,尤其是“笃于亲”的地方获得意义感。世界的秩序,要由身边零摩擦的邻接处起建立内在结构,再把这个结构全息地一步一步外推,最后把整个世界用零摩擦的方式自组织、自协调起来。我们的现代治理体系,或者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用海子的诗做总结。用海子的话概括网络儒学的主旨,“给每一个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意思是说,个性化地一事一议(“入太庙,每事问”);“陌生人我要为你祝福”,对远、协调起来交易费用高的关系(“陌生人”),我要通过邻接的关系,带有情感地感染你(“为你祝福”),使自协调变得润滑;“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有情人,而不是有钱人(理性经济人)终成眷属。最终是“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不是说仅获得一种抽象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而是我在今天这一个小时感受爽还是不爽?海子在自杀之前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意思就是说我跟这个世界不能隔。隔了就是说,这个世界由神仙皇帝来构成,他们在经济上叫做华尔街,在政治上叫做贪官腐败,在文化上叫做精神贵族,没我什么事。我要跟这个世界直接发生联系,我要自己创造一个——用王国维的话说——不隔的世界。由于“隔”导致了王国维的自杀,导致海子的自杀。今天,当儒学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排山倒海般的互联网经济结合起来的时候,他要碾压整个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科学主义传统,实际上最后是要回到一个不“隔”的世界,回到我们真正的自我。


这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