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亚】千年周王庙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8-01-08 19:04:08
标签:


千年周王庙

作者:徐建亚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九日丁酉

         耶稣2018年1月5日


   

 

周王庙坐落在江苏省宜兴市老城区东庙巷东端,是纪念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专祠,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在的周王庙由大殿、碑廊、别院等组成,保存古代碑刻100余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处是“阳羡第一人物”,谥“孝”,也称为周孝侯。“朝闻夕改、执德不回”,是为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处是一个编入全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物,课文“周处”取自《世说新语》。京剧还有《除三害》一折。他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钦佩周处,倒不是他后来做了多大的官,主要还是他年轻的时候知错就改。周处年轻时候也“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是个“问题少年”,但他在乡亲们的教诲下却能够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于是读书学习,明理尚义,最后以身殉国。

 

周氏一门的家教为人称颂。原周王庙西南一侧有“周墓墩”,一个高大土墩,是周处的“剑甲墓”,也是宜兴周氏的家族墓地,近旁的周王庙就是祭拜的地方,也是传承家风家训的地方。宜兴原来叫阳羡,后来叫“义兴”,再后来叫宜兴。这又是为什么呢?周氏一门秉承了周处的家风典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西晋惠帝年间,司马氏有八王之乱,江南动荡,生灵涂炭。周处虽然去世了,他的儿子周玘,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就带领周家的家兵家将和阳羡子弟兵,组成义军,先后三次为朝廷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并且不要朝廷的犒赏。于是,朝廷下诏,设立“义兴郡”,统辖阳羡及周边地区共六个县。以此作为对周玘兴义兵的奖赏。“义兴”就是这么来的,从此“义兴”就进入了历史的视野。直到北宋,为避讳改为宜兴。没有周家的忠义,就没有宜兴这个地名。

 

周王庙也几经盛衰,而地址一直没有移动过。周王庙主殿“孝侯殿”里有一通双龙穿孔碑,“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唐朝元和年间所立。碑上内容为周处生平事迹及朝廷对他的褒奖,署名为“平原内史陆机撰、右军将军王羲之书”。

 

有人称其为“三绝碑”,周处的事迹、陆机的文章、王羲之的书法。对其真伪众说纷纭。其实碑上早有交代,唐元和六年左右,宜兴周家廿代孙湖州司士“息”和其他周家子孙,看到周王庙和许多碑刻年久失修,大多已经破败,就筹资重新修建周王庙,并且要求以县令的名义重新树碑立传。所以碑上有宜兴县令陈从谏重树此碑等字样。也有人认为可能这是一通托名的“集字碑”,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而成碑。

 

宜兴周氏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家风家训的痕迹和传承。周处朝闻夕改,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个性,也在后人身上体现。宋代周葵,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敢于据理力争,当面直谏;出任地方,则体恤百姓,与百姓同甘共苦。在太平洲,他就带领官兵和百姓合力筑堤抗洪。

 

到了清代,周氏人才也是层出不穷。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为周济为人刚强正直,精通兵法,曾深入“盐枭”盗穴,擒贼擒王,大获全胜。他也是著名的词学家,常州词派之中坚。

 

另一位叫周家楣,此人是咸丰进士,曾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吏部左侍郎。既当地方官,又当外交官。得到朝中重臣恭亲王和李鸿章的器重。周家楣为官期间,顾全大局,总是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他为顺天府尹,弹劾贪官污吏,赈灾救民,百废俱兴。善政累累,有口皆碑。周家楣在处理四川教案,以及外国使者觐见礼节等问题上都是从实际出发,既不过激,也不无原则迁就。允许外国使者以西方习俗向中国皇帝行礼,不入内廷。受到大家一致赞同。他接见外国使者说话都有条有理,机警睿智,各国使者也都心悦诚服。

 

唐宋元明清各朝,对周王庙都有修缮。明清时,每到春秋之际,都由官府发官银到周王庙举行祭拜仪式。明代嘉靖年间,周王庙被官府征用,用来堆放粮食。因谷物发热,将“周府君碑”的碑面蒸蚀得有些麻麻点点,未坏全碑,也算万幸,因此历史上又称其为“麻碑”。周王庙大殿,还是宋明时期的古建筑。东西两侧的碑廊有许多名碑,唐代李阳冰的《贞义女碑》、苏轼的《楚颂帖》碑刻、明代的《净云枝帖》刻石都十分可观。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