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原道》第32辑出版暨目录、编后记

栏目:《原道》第32辑、
发布时间:2017-12-26 08:56:47
标签:


 《原道》第32辑出版暨目录、编后记


 

  


【基本信息】

 

书名:《原道》第32辑

作者:陈明、朱汉民主编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目录】

 

“治理的边疆”专题

 

吴启讷:边疆政治与中国的近代转型——对中国近代史上边疆、群族历史书写的再思考

吴启讷:国民党在台湾的三民主义实践及其成败

卢  冶:文明和宗教视域中的亚洲主义及其省思

马廷义:《太极图说》思想在清代伊斯兰哲学中的运用

[马]王琛发:晚清南洋新式学堂的“圣教南暨”

黎珏辰:原始思维在壮族民间宗教中的体现

严书元:唐宋宗教财产性案件的司法处置

于龙刚:社区性宗教:乡村基督教传播再认识

常  安:重现、重思与重建:新时代的边疆研究范式期待

 

首届“青年儒学论坛”笔谈

 

导言一   姚中秋:现代儒学已转入下半场

 

导言二   张  城:学派、问题与共同体:当代儒学基本问题刍议

 

议题一:儒学与公共领域

 

1.儒家在现代中国国族认同建构中的责任担当/班布日 

2.孟子思想对宋代政治改革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雷  博 

3.近代中国宪法的精神线索与政教结构/李富鹏 

4.“民本自由论”的简要申说/时  亮 

5.公共领域的儒家与自由民主主义/林伟毅 

6.“修齐治平”与“重建共同体”/王  格 

7.建构开放的儒家道统与儒学生态的重建/冯  俊

 

议题二:儒学与经学重建

 

1.经学与政治:宋代《尚书》学研究的反思/刘力耘 

2.能否走进“新经学时代”?/刘增光 

3.通什么经?怎么通经?致什么用?/吕明烜 

4.公羊夷夏论与天下主义/王光辉 

5.心学家经典阐释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陈碧强 

6.漫谈经学与诠释学/何大海

 7.儒学概念建构与日常语言的关系问题/刘  宏

 

议题三:儒学、儒家与士大夫

 

1.“古今之争”与原儒之道/李竞恒

2.士君子、知识分子和意识形态/吴  宁 

3.现代性、道统承担与多元主义-相对主义价值论/张薇薇

4.港台新儒家哲学理论的反思与前瞻/李明书

5.超越“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之争/曾暐杰

6.以“现代儒学”取代“港台”与“大陆”之争/闫  恒 

7.分殊与不易:儒学发展的几点共识/谷继明

 

思想与学术

 

王虹霞:《乐记》作者非公孙尼子综考

李有梁:《春秋繁露义证》的撰作缘由、思想内容与经学意义

陈  玺:礼法冲突与程序救济——以唐代复仇集议机制为线索

宋大琦:儒家道统中的法哲学体系传承及其现代转型

李德嘉:儒家德刑关系思想辨正及其治理创新价值启示

杨  浩:经典解释的层次性与向度性——以朱熹的四书解释为例

 

编后记

 

 

【编后记】

 

这是《原道》总第32辑,专题主题是“边疆治理”。这是《原道》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之问题意识的深化与落实。以台湾学者吴启讷有关边疆政治与中国近代转型的宏论,以及对三民主义在台实践的评析作为开篇应该是适当的,因为问题的发生虽渊源更早,但对问题的意识与解决的讨论却以民国为开端。黎钰辰探讨了壮族民间宗教中的原始思维问题,这无疑是边疆民族研究中的边缘问题;马廷义还原了《太极图说》思想在清代伊斯兰哲学中的运用,这当然是对几被遗忘而意义重大的回儒传统的挖掘;马来西亚学者王琛发为晚清南洋新式学堂赋予了“圣教南暨”的古义新诠,这是中国传统政教观在特定时空下的鲜活实践;严书元则把视野拉回中国唐宋,但他关注的仍是宗教财产案件的司法处置这一现实的治理难题;于龙刚的立足点是当代中国社区,他通过提炼“社区性”宗教的概念对乡村基督教传播机制进行了新的解释。卢冶在她的博士论文里从文化与宗教的视野检讨了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的亚洲主义思潮。这当然是一个更为宽阔也更为细腻的观察,同时作者也审慎地提出了“亚洲主义”从“东方文明自身的现代选择”异化为“军国主义”的问题。常安有关《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的书评,则近似预言地对新时代边疆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奇妙的阅读感觉实际与近现代历史本身的复杂甚至扭曲相通。

 

以上9篇文章,由西北边陲而东南沿海,进而亚洲大陆,先是拓展延伸了边疆治理的空间场域;接着由政治转型而文化省思,进而宗教对话,于是从地理边疆进入到心灵秩序;最后由教化播迁到政刑应对,进而机理分析,最终将宏大政教叙事转化为具体治理问题。经过此番由狭小而广大,广大而具体的跨学科、跨时空、跨语境对话,本辑专题的落脚点得以充分展现:“边疆的治理”重在“治理”而不在于“边疆”。边疆是变化不定的,但治理是始终需要的。当然,随着边疆的拓展和变化,治理也必须是因时因地制宜的。

 

专题之外,看点更多。2015年底,弘道书院于常州举办首届“青年儒学论坛”,经过一年的打磨沉淀,相关成果以笔谈形式在本辑《原道》郑重推出。在姚中秋热情洋溢和张城自励自勉的导言之外,这组笔谈分为“儒学与公共领域”“儒学与经学重建”和“儒学、儒家与士大夫”三个议题,收入了与会各学科青年学者21篇文字。具体篇目不做过多介绍,三个议题已然表明当代青年对当代儒学的高度体认与新的思考。当然,其中必然有稚嫩青涩之处,幸赖宽容视之。

 

“思想与学术”板块中,王虹霞对《乐记》作者的考辨和李有梁对《春秋繁露义证》的研究,以及杨浩对朱子四书解释的再诠释,是《原道》作为儒门刊物的基本盘;陈玺对唐代复仇集议机制的发微,切入了礼法冲突这一儒家治理方案的要害问题;宋大琦对儒家道统法哲学体系和李德嘉对儒家德刑关系思想的解读,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回想1994年《原道》初创,天外飞仙或鬼使神差般地胡乱写下的《中体西用:启蒙与救亡之外——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展现》,朦胧懵懂的直觉竟被《原道》20年来的足迹所印证落实,那就是从自身处境出发追寻自己的目标,不左不右不皇汉。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然成为社会发展共识,《原道》的作者群年纪越来越轻,学科背景也越来越多元丰富,真是欣幸莫名,甚至隐隐生出夫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豪迈。

 

2014年底的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就《原道》未来的发展提练了“社会科学”“公共领域”和“青年”三个关键词。三年下来,有不少质疑:引入社会科学还是儒门刊物吗?关注公共领域是否逾越本分?扶植青年学者有无过犹不及?我们理解和感谢这些关心和关注,但仍会坚持这样的方向。理由可以再作申述:道是价值,价值的论证与落实需要理性和知识的辅助;三教之中“儒以治世”,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一脉贯通,目标与起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可互相替代;任重道远,拥有青年才会拥有未来。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是近代的问题,是今天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原道》发愿有所承担,正离不开这三点。


还是那句话——期待你的参与!

 

投稿邮箱:yuandao1994@163.com;

讨论网址:www.yuandao.com

微信公号:原道(yuandao_rujia)

QQ交流群:308299147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