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讲解稿
作者:刘洪玮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廿八日丙子
耶稣2017年12月15日
各位儒家同道、老师: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从五经义理当下的传承与发展看道学》,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选自拙著《冀言》《蕲照阁文集》,少数选自《四书集注申义》《共和史》《刘氏宗谱》,经史子集比较全面,都是纯文言,并不适合用来发言,所以我准备了相应的讲解稿。在讲解稿前三部分后,我又临时添加了第四部分,这是到河北邢台开会前研究出来的“新成果”,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认识。
一、读经教育之探讨与诗词、道学之地位
经学的范畴比较大,船山先生四岁开始跟着他的兄长读书,七岁就读完《十三经》,中国古代士人读书一般都是背诵,更准确地说是吟诵,这样背诵的效率更高,像昭明太子五岁能背诵五经,所以船山先生是很厉害的。我从小没有环境、条件培养出这样的背功,但也是诵读过很多古诗文的,切身体会到从诵读到理解,是有一个长年累月优游涵泳的过程。
关于诵读内容,《礼记章句》中说,古代的书籍阙失,教育方法泯灭,老百姓大率把周兴嗣千字文、李瀚蒙求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读物,读书人知道没有用处就舍弃了,刚刚教育孩子,就教授他们小学、孝经等书籍,这些书的字词语句参差不齐,往往不能像诗句那样整齐、押韵,家长强行填鸭,孩子苦不堪言,又怎么能让孩子乐意学习呢?程子曾经想写诗概括洒扫、应对、事长的礼节,这种想法是很好的。总而言之,就是要容易诵读,便于蒙学教育。《朱子家礼》中说,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又说,观书皆通,始可学文辞。船山先生说不管俗间教孩子读千字文、蒙求等蒙书,还是士大夫之家教孩子小学、孝经都不可取。从民间到官方,今天教孩子们读蒙书、纯读经,还有创作诗词文辞诸问题,其实都不是很符合礼节的,这促使我们回到船山先生提供的折中方案寻求答案。王应麟《三字经》把《朱子家礼》讲的诵读内容贯穿起来,李毓秀《弟子规》的内容、形式可能更符合程子的想法。
关于诵读方法,我放在了“诗词、道学之地位”一节的最后,因为我认识到的诵读方法大多出于道学,比如《冀言》引述的张子“读书必须成诵”,《近思录•致知》有详细解释,大概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六经》须循环理会。义理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循环理会,义理无穷,正是张子对经学的态度,也正好符合本次会议所选的分论题。近年来对《太极图说》《通书》《正蒙》等书的诵读,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诵读或者吟诵,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还有存养省察、精思力践融合在这个过程之中。所以读经更应该认识到道统,但是单纯读经可能会溺于训诂,不明白五经义理,未必能认识,道统是道学对经学的发明,因为有了道学,我们对道统的认识才明确起来,《论语》《孟子》《近思录》等圣贤书的最后一篇都有这样的表述。
我学宗张横渠、王船山,《周易内传》的主旨是合羲文周孔于一轨,而且要正人心,息邪说。王辅嗣罪浮于桀纣,《周易注》本身就是以老庄解经,是异端邪说;朱子《周易本义》单纯讲卜筮,又不让学者学习周易。船山先生把易学提升到正人心、息邪说的高度,《周易外传》中说:“情以御才,才以给情,情才同原于性,性原于道,道则一而已矣。一者,保合和同而秩然相节者也。”对情才性道的辩证关系,船山先生的认识相当独特,通过切身体察,这种认识显然比一般理学家深刻。
《尚书注疏》是我较早通读的注疏,要心大才能读,蕲照阁《尚书》会讲是从《禹贡》开始的,也因为今年年初我一位无锡朋友的先祖著有《禹贡山川郡邑考》,这位朋友嘱咐我作序,所以今年主要研究的是《禹贡》。《禹贡》“章地法”、“载地圻”,《洪范》“象天则”、“垂天宪”,正史发展出来的,前者是地理志,后者是五行志或者叫灾异志,明韩苑洛先生有《禹贡详略》《洪范图解》,舞夏兄把这两篇并列提出来,诚不我欺。
《诗经》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最初读《毛诗注疏》,繁琐的训诂反而使性情汩没了,后来再去读毛诗小序,很是契合读诗诵诗的心境。古人读诗诵诗就像今天的通俗歌曲那样直白,或许抛下繁琐的训诂负累不接触任何诗经注释,单纯诵读白文,更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有些人说古典诗词和诗教并没有关系,诗言志,诗以道性情,古之愚也直,温柔敦厚,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鸟兽草木之名,乃至风雅颂的内容,赋比兴的手法,都是一脉相承,并没有改变。船山先生指明训诂家不能领悟《诗经》之妙就是这个原因吧。
《周礼》是和《尚书》一样,需要心大才能读的,这样的职官设置、文章结构,规模都非常大。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就是说三十年礼乐必兴,达到为仁的极致,但还是要从现在做起,三年能达到纲纪法度有成,不是说等到三十年后再去做。等到三十年后再著手去做就是管子的邪说了。船山先生指明“衣食足而后礼义兴”邪说的本质。
僖十八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公羊传: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不于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
僖二十年:秋,齐人、狄人盟于邢。公羊传:狄称人者,能常与中国也。
关于《春秋》,我有必要说明几点,中国从汉朝以上,没有把少数民族当做人的,也就是狄人不可书人而邢人、齐人书人,就是邢人、齐人与狄人是同类,都是夷狄了。所以《春秋》有贬华夏为夷狄,并没有进夷狄为华夏。如果专以礼教为标准,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那么北魏、金、蒙元、满清甚至比汉族君主更重视礼教,它们都可以是中国。到了今天,中国台湾、美国等世界各地每年举行释奠礼、祭孔大典,可能比中国大陆还要正式、规范,有些杨朱派以美国为华夏的观点即是根源于此。但是对待戕杀烝报、无道之极的华夏诸侯,《春秋》并没有贬斥为夷狄,历史上的汉族王朝,不论朝政是多么黑暗、暴虐、腐败,士大夫也没有把秦、汉、隋、唐、宋、明和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混同,把他们当成夷狄。船山先生说:“楚之末世,保奸弃贤,以至人心离玩,卒为吴破,于此征矣。夷狄之兴,恒以駤戾横行天下。及其数传,乃更假窃礼文,为从容巽愞之习,尽失其长,而终不能肖中国礼义之实,遂至瓦解鱼烂,一旦暴亡,金、元之灭,若出一辙。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信夫!”这与上面的观点正好互相印证。
诗词、道学,这是我从小就开始的学术趋向,我也在不同场合说明过这点。人类的喜怒哀乐、一言一动都和这一学问密切相关,所以才有甫读诗词胆战心惊就能乐虚心以承大道之声,担心自己结识的不是朋友,不是同道,这和下面讲的异端也很有关系,就像我们和杨朱派对国家的立场不一致,和他们结识交往,小到受到侮辱,没有了好的名声,大到有生命危险,甚至导致社会动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当然也有修己治人、纲常名教的成分在里面。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对于仁,《正蒙•中正篇》比《论语•里仁篇》说得更为精确明白。我在《四书集注申义》中讲明,志于仁方能用力于仁,好仁恶不仁方能用力于仁。这也是前几个月我与托风子先生辩论的分歧。船山先生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徒好仁而不恶不仁的危害,荀彧稀里糊涂就成了乱臣贼子的党羽,而司马君实不知道怎么选择朋友却盲目与苏子瞻交往。
二、异端之批判与专制中国之辩诬
《读通鉴论》中说:“原于天之仁,则不可无父子;原于天之义,则不可无君臣。均是人而戴之为君,尊亲于父,则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势为从违而不知耻,生人之道蔑矣。”在对异端邪说的批判上,我们还是要站在五经的高度,有了仁义礼智,或者说仁智勇,就不会被迷惑,更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可以明确了解它们不会给中国带来万世太平,从中国近代以来的试验和美国的混乱现状都能看出来,因为没有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一时一地的平安稳定都是问题。所以孔子接着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只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点,也只有这样的君子才懂得怎样选择出处行藏,治世有可以推行的大道,乱世有可以坚守的气节,“打破资本主义精神锁链,斩断其剥削触手”,笑非先生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因为有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比较低级的专制、民主在中国不可能适用。
古代的三公师、傅、保比天子还要尊贵。治理天下必须宰相得其人,尧得舜,舜得大禹、皋陶。周礼没有宰相这个官职。秦朝开始设丞相,很快就改成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唐宋以来,名称不一样,有的称为尚书令,有的称为中书令,有的称为平章,有的称为同三品,有的称为大学士。虽然都是宰相的职务,大约都是二三人并任,不单独任职,不是专门的官员。专门的官员单独任职的,后汉是曹操,魏朝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又有黄钺大将军、大丞相、诸大将军等,都是专门的官员单独任职,也没有授予过别人,只有宋、齐、梁、陈、隋诸臣将要接受禅让就担任,除此之外只有桓温、王敦、侯景,加丞相的官职。不可以专门任职也是比较明白的,按照周礼六官之外是没有官的,那么宰相除了六官还有谁能做呢?黄帝得到六相的辅佐而天下得到治理,六相就是六官。周礼天官称为冢宰,那就是把宰相的职权给了天官了,但是专门任职又担心会权力过重,所以让天官的职权等同于其他五官。后世如果能真正效法周官的意思,用六官作为六相,冢宰起到权要的作用,其他五官襄助成事,而天子在上位亲自决定万机,这样既没有专擅的嫌疑,也没有纷扰的祸患。天下受到设置宰相的好处,而不受到设置宰相的害处。古代天官冢宰相当于后世的吏部。古代的太宰,掌管国家的六典,以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六典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偏言的话是专任一个职务,统言的话是包括了六个职务,就像四德的仁,可以把四端、万善都概括进去了。宰相可以不设立,吏部不可偏于一个事务,专门做选事,就相当于一个郎官了。可以仿照古代冢宰,事权虽然分别由六官掌管,而权要却由冢宰负责,这样就差不多没有专权的过失,也么有涣散的弊端。在《周礼》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上到下,都在防止专权、涣散两种极端,最终的目的就是以为民极,就是要立这个中。虽然秦汉以下,不可能与三代相提并论,但还是有三代制作遗意的。
三、治天下之本与太和之道
治天下之本在于修身,进一步说就是修身齐家,这个是根本,做不好就是平定了天下都有问题,历史上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没有管好自己管好家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还少吗?但是普通人都是很急功近利,家庭之外的事情很有面子、很有排场,当了大明星,升官发财了,即使家里的事情一塌糊涂,甚至道德上都有很大的问题,都认为是成功人士。
太和是横渠先生《正蒙》首篇。中和、太和是我经常说的,所以在最后一节我特意加入了太极图。太极是实有的,动静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讲无极没有形质只是理,是不对的,太虚即气,太极本无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认识到人固有一死,但并不会散尽无余。《易经》不谈天地万物为有或为无的问题。要谈有谈无,是佛老等异端的狭隘不足处。不谈有无,也不谈生灭,要谈的是往来、屈伸、聚散、幽明。张横渠、王船山等道学家认为理气是实有的。幽明的幽就是讲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并不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老庄把那些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说成没有,这是很鄙陋的。乾坤两卦不是没有阴或者阳,阴或者阳只是看不见听不到而已,乾中藏坤,坤中藏乾,所以船山先生讲乾坤并建,其他卦象也不是阳多阴少或者阴多阳少,也只是显现多少的问题,比如屯蒙中藏鼎革,需讼中藏晋明夷。这里涉及两个关于阳明心学的小故事。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回答看起来很有诗意,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但是从哲学方面深究起来,这就是把看不见的东西说成没有。王阳明早年因为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没有成功,自己也病倒了,从此对朱子的格物致知产生深刻怀疑。就是流于表象而自己内心不能贯通朱子所说的圣人之道,反而说没有圣人之道,并发展出以无善无恶为良知的学说,良是无不善的意思,怎么能说无善无恶呢?这更是由浅入妄。“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所以说老庄、淮南、姚江,都是很浅妄的。朱子的生死观倾向于异端,不符合孔子、张子的观点。流行之气,参差不齐,聚合成为形质,所以生成人物的种种不同,消散而返归太虚,气还是那个气,人固有一死,但并不会散尽无余,所以说死而不亡。
四、横渠先生、船山先生论鬼神
周易者,天道之显也,性之藏也,圣功之牖也,阴阳、动静、幽明、屈伸,诚有之而神行焉,礼乐之精微存焉,鬼神之化裁出焉,仁义之大用兴焉,治乱、吉凶、生死之数准焉,故夫子曰,“弥纶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广业”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一二页)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阴阳相感,聚而生人物者为神;合于人物之身,用久则神随形敝,敝而不足以存,复散而合于絪緼者为鬼。神自幽而之明,成乎人之能,而固与天相通;鬼自明而返乎幽,然历乎人之能,抑可与人相感。就其一幽一明者言之,则神阳也,鬼阴也,而神者阳伸而阴亦随伸,鬼者阴屈而阳先屈,故皆为二气之良能。良能者,无心之感合,成其往来之妙者也。凡阴阳之分,不可执一言者,类如此;学者因所指而详察,乃无拘滞之失。若朱子死则消散无有之说,则是有神而无鬼,与圣人所言“鬼神之德盛”者异矣。(《太和篇》三三、三四页)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一嘘一吸,一舒一敛,升降离合于太虚之中,乃阴阳必有之几。则鬼神者,天之所显而即人之藏也。静以成形,鬼之属也,而可以迎神而来;动而成用,神之属也,而将成乎鬼以往。屈伸因乎时,而尽性以存神,则天命立于在我,与鬼神合其吉凶矣。(《太和篇》三五页)
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通于彼,神之道与!
观之象曰“神道设教”,非假鬼神以诬民也,不言而诚尽于己,与天之行四时者顺理而自然感动,天下服矣。天以化为德,圣人以德为化,惟太和在中,充实诚笃而已。(《天道篇》六七页)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张子自注:神示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
始终循环一气也,往来者屈伸而已。(《神化篇》七八页)
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
天之气伸于人物而行其化者曰神,人之生理尽而气屈反归曰鬼;地顺天生物,而人繇以归者也,屈伸往来之利用,皆于是而昭著焉,故曰示。示居神鬼之间,以昭示夫鬼神之功效者也。(《神化篇》七九页)
谷神不死,故能微显而不掩。
“谷”,当作“鬼”,传写之譌也。神阳,鬼阴,而神非无阴,鬼非无阳,祭礼有求阴求阳之义,明鬼之有阳矣。二气合而体物,一屈一伸,神鬼分焉;而同此气则同此理,神非无自而彰,鬼非无所往而灭,故君子言往来,异于释氏之言生灭。屈伸一指也,死生一物也,无间断之死灭,则常流动于化中;而察乎人心,微者必显,孰能揜之邪!(《神化篇》八四页)
鬼神常不死,故诚不可揜;人有是心,在隐微必乘间而见。
鬼神无形声而必昭著于物,则苟其实有,有不待形而见,不待声而闻。一念之善恶动于不及觉之地,若或使之发露,葢气机之流行,有则必著之也。(《神化篇》八四页)
知神而后能飨帝飨亲,
不知神而以为无,是不得已而姑飨之也,则亡乎爱;以为有,是以山妖木魅飨之也,则亡乎敬。
见易而后能知神。
易卦非错则综,互相往来。神伸而生,生则向于鬼;神屈而死,死则返于神;错综往来不息之道也。
是故不闻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
天以神为道,性者神之撰,性与天道,神而已也。礼乐所自生,一顺乎阴阳不容已之序而导其和,得其精意于进反屈伸之间,而显著无声无臭之中,和于形声,乃以立万事之节而动人心之豫。不知而作者,玉帛钟鼓而已。此章言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皆自无而肇有;唯穷神者两得其精意,以鼓舞天下而不倦,故以鬼神兴礼乐,以礼乐求鬼神者,从其类也。(《神化篇》九四、九五页)
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
魄丽于形,鬼之属;魂营于气,神之属,此鬼神之在物者也。魄主受,魂主施,鬼神之性情也。物各为一物,而神气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一于絪緼之气,故施者不吝施,受者乐得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亦惟其固有可感之性也。(《动物篇》一〇五页)
不能感者,鬼神亦体之而化矣。
成形成质有殊异而不相喻者,亦形气偶然之偏戾尔。及其诚之已尽,亦无不同归之理。葢其始也皆一气之伸,其终也屈而归于虚,不相悖害,此鬼神合万汇之往来于一致也。存神者与鬼神合其德,则舞干而苗格,因垒而崇降,不已于诚,物无不体矣。如其骄吝未化,以善恶、圣顽相治而相亢,诚息而神不存,则可感者且相疑贰,而况不能相感者乎!(《动物篇》一〇五、一〇六页)
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
神气先应之也。于此可征鬼神之不揜。(《动物篇》一〇八页)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尔。
知性者,知天道之成乎性;知天者,即性而知天之神理。知性知天,则性与天道通极于一,健顺相资,屈伸相感,阴阳鬼神之性情皆吾所有事,而为吾职分之所当修者矣。(《诚明篇》一二〇页)
莫不性诸道,命诸天。敔按:性诸道,言人物之性莫非道;命诸天,言人物之命莫非天。
上智下愚,有昏明而无得丧;禽兽于人,有偏全而无违离。知其皆性诸道,故取诸人以为善,圣不弃愚;观于物以得理,人不弃物。知其皆命诸天,则秩叙审而亲疎、上下各得其理,节宣时而生育、肃杀各如其量。圣人所以体物不遗,与鬼神合其吉凶,能至人物之命也。(《诚明篇》一二五页)
易无思无为,受命乃如响。
全体乎吉凶悔吝之理,以待物至而应之,故曰“易广矣大矣”。圣人之知无不通,所以合于鬼神。(《中正篇》一八五页)
酬酢不倚,则鬼神合吉凶。
应天下以喜怒刑赏,善善恶恶各如其理,鬼神之福善祸淫无成心者,此尔。故鬼神不可以淫祀祷,君子不可以非道悦。(《至当篇》一九六页)
言形则卜如响,
言形,谓可明言所疑,使卜人正告鬼神,无暗昧不可言之隐。(《有德篇》二五五页)
曲尽鬼谋,故“可以佑神”。
佑,助也。鬼神之谋,奚能喻于人;而易曲尽以著其忠告,是赞助乎神也。(《大易篇》二八三页)
“朕志无疑,人谋佥同”,故无所用卜;鬼神必依,龟筮必从。
幽明无二理。(《乐器篇》三三三页)
交鬼神异于人,故夫妇而同几。
人道则夫妇有别,交祖考者以神道,神则阴阳合德而资生,孝子慈孙以其精意感神于漠,即己之志气而神在焉。己为考妣合一之身,不得有阴阳男女之异,鬼神无嫌,不必别也。(《王禘篇》三四三页)
故以天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尽也。
事鬼神而归本于天,乃穷理以尽人事之至。淫祀者以鬼事鬼,不当于礼,其黩甚矣。(《王禘篇》三四四页)
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遗也。
鬼神者,气之往来屈伸者也,物以之终,以之始,孰能遗之!此言天下富有之物,皆神之所流行,理之所融结,大而山泽,小而昆虫草木,灵而为人,顽而为物,形形色色,重浊凝滞之质气皆沦浃其中,与为屈伸。葢天包地外而入于地中,重泉确石,天无不彻之化,则即象可以穷神,于形色而见天性,所以辟释氏幻妄起灭,老庄有生于无之陋说,而示学者不得离皆备之实体以求见性也。(《可状篇》三五九页)
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
天之所以为天而化生万物者,太和也,阴阳也,聚散之神也。圣人,体此者也;鬼神,其聚散之几也。(《可状篇》三六九页)
大率知昼夜阴阳,则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则能知圣人,知鬼神。彼欲直语太虚,不以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
西域愚陋之民,本不足以知性命。中国之儒者,抑不能深研而体验之,而淫于邪说。故闻太虚之名,则以为空无所有而已,明则谓之有,幽则谓之无,岂知错综往来,易之神乎!
未始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已。
彼欲免累者,怖死而已,故欲无生。阴阳昼夜,本非累也;见为累,安能免乎!
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
易,感之神也。真际,性之体也。
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
其言鬼神也,无异于淫巫之陋。(《可状篇》三七四页)
在最后一部分,我选录了《张子正蒙注》中关于“鬼神”的内容。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经典证明,鬼神是实有的。鬼神可以说是最实在、最具体的儒学复兴,《正蒙》:“是故不闻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船山先生释此云:“故以鬼神兴礼乐,以礼乐求鬼神,从其类也。”从鬼神上看,儒家与唯物主义有根本区别,与唯心主义又有明显界线。横渠先生谈鬼神用以抵制佛老之学,船山先生更是评论“近世洋夷利玛窦之称天主,敢于亵鬼倍亲而不恤也”。在今天,坚定儒家文化自信,防范儒学宗教化,抗衡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借以批判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也很有必要谈鬼神。我们不是舍真际谈鬼神,而是从昼夜阴阳性命上谈鬼神,最终指向的就是圣人之道、三纲五常、仁义礼乐,有因革,有损益,但历世不可变,终古不可弊。
主要参考文献:
朱子、古清美《近思录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船山先生《船山全书》岳麓书社
吕永辉《国朝近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洪玮,字道瓌,号芥斋,别署蕲照阁主人。1984年生,山东武城人。蕲照阁山长、公众号主编、沧溟诗社社长。学宗张横渠、王船山。著有《古今乐论纂述》《四书集注申义》《通鉴音注勘误》《共和史》《刘氏宗谱》《近思录释》《冀言》《芥斋随笔》《王船山先生连珠注解》《蕲照阁制度》《蕲照阁文集》《蕲照阁诗集》《晚晴词》《敢学斋诗词稿》《敢学斋曲钞》等。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