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朝明:爱上儒家经典,诠释孔子思想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10-19 22:49:47
标签: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爱上儒家经典 诠释《论语》卖脱销

受访者:杨朝明

采访者:《广州日报》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廿八日丁丑

           耶稣2017年10月17日

 

《广州日报》编者按:在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众多媒体聚焦孔子研究院,对今年的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本文是《广州日报》对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的专访,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201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8年纪念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上,主办方邀请多位画家集体创作孔子周游列国图;此外,“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颁奖、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国际研讨会、海内外知名儒商东方圣城行等活动也在孔子文化节上举行。

 

作为国内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机构,孔子研究院在文化节期间承担了大量活动组织工作,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神圣的使命,我再忙再累也甘心。”

 

此前,杨朝明曾主编《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一度不被出版社看好的书籍,如今成了畅销书,在市场上一度脱销,这让杨朝明很是感慨。

 

长期忙于儒学研究,杨朝明的头发早已花白。“前几年我还会染发,后来,父亲八十大寿的时候很郑重地对我说,以后千万不要再染了,从此我就顶着一头白发,很多人还以为我突然就苍老了。”杨朝明笑言。

 

爱上孔子学说

 

杨朝明1962年出生于山东梁山的一户农家,是家中长子。1981年,杨朝明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其实,直到高三前,杨朝明都是理科生,“我是1980年10月才转去读文科的,当时拼命学历史,但没想到真考上了历史系,研究中国历史,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深入的接触。”

 

地处孔子故乡,曲阜师范大学对于儒家文化都十分重视,学校历来有研究的传统,上世纪50年代建校后不久便成立了孔子研究会,专门研究《论语》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等。杨朝明身在历史系,接触到大量有关孔子的历史文化,“入学后的第一次外出活动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带队去孔庙,给我们讲孔子文化,讲得十分生动,从那时候起我就感觉,孔子文化的历史意义不一般”。

 

当时曲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了全国性的孔子学术讨论会,学业优秀的杨朝明,毕业后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研究孔子文化的路,一直走到今天,“毕业后我曾在《齐鲁学刊》做编辑,其特点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研究,当时有个专栏叫《孔子与儒学传统文化研究》,我就是从那个地方开始深入研究孔子的”。

 

《论语》好比千里马

 

本科毕业后,杨朝明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他以专家身份多次应邀赴香港、台湾地区交流,后来他又出国去了多个亚洲、欧洲、美洲国家讲学。

 

杨朝明一进入孔子研究院就一门心思投入到对孔子文化以及《论语》的研究当中,先后主编了多本著作。近年来,国家非常支持弘扬传统文化,杨朝明先前主编的两本著作《孔子家语通解》以及《论语诠解》也随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一度供不应求。

 

杨朝明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所了解,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走进传统,读经典。”

 

对于自己编著的两本研究孔子的畅销书,杨院长感慨不已,“多年来对孔子的解读已经太多,我其实真的不想凑这个热闹,但后来发现这些解读都太散、太杂,并没有将孔子的思想有机统一地整体看待,甚至有些还扭曲了孔子的价值观,所以我才会站出来写这两本书”。

 

对于孔子,杨朝明认为:“如果不是身处春秋末年,就不会有孔子思想的出现。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价值观混乱,孔子思考的正是社会的治乱问题,要让天下恢复秩序,所以他首先是一个政治思想家。”

 

杨朝明说,儒家学说首先是一门社会管理学说,孔子思考的是人心与道心,每个人素养有差异,于是管理者的角色就尤为重要。

 

谈到而今人们对《论语》的解读,杨朝明说:“《论语》就好比一匹千里马,但现在我们把他剁碎了,它的皮、肉、器官等虽然还是千里马的一部分,但这匹马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我们不能把孔子思想肢解,它是有机统一的,不恰当的解读只会降低思想的层次。”

 

杨朝明还说:“我们深入研究《论语》会发现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篇章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读懂了这种联系,才能知道它的体系。所以我们才会出版《论语诠解》,对《论语》进行重新的诠释和解读,正本清源。儒家思想实际上代表的不止孔子之后的2500年,而是代表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因孔子好学而博学,所以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他以前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总结。孔子以前的社会发展步履缓慢,但也不能低估其发展水平,在那个文明大背景下,孔子能从先人身上看到先进的思想,并总结继承了下来,这就是孔子的深度。”

 

对话:出版社曾担心我的书卖不动

 

广州日报:当时有想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会成为畅销书吗?

 

杨朝明:没有。像《孔子家语》一开始被认为是伪书,我们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各种文献证明这本书价值很高,所以才对其进行了解读,但当时出版社并不理解这一做法,质疑这本书卖不动,我当时认为这本书肯定可以长销下去,慢慢地总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了畅销书,这是出乎意料的。

 

而出版《论语诠解》是因为市面上很多解读并没有把《论语》当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所以我与一帮学生一道对其进行研读,了解其成书过程,把握《论语》与其他孔子学说的关系,以“先诠释,后解读”的方式对《论语》的文本进行分析,力求疏通疑滞,阐明事理。我们之所以要研究这两本书,是因为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原点,地位极其重要。

 

广州日报:你当年是如何提升自己对孔子文化的研究水平的?

 

杨朝明:我大学是学历史文献学,对于研究文献的基本功底从那时候就打下了好基础;而孔子思想研究不只一个方面,光把《论语》背下来也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以要诠释解读孔子的思想,我实际上要基于对孔子思想的来源、载体、曲阜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综合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握其精髓。

 

广州日报:在解读《孔子家语》和《论语》的过程中是否有压力?

 

杨朝明:《孔子家语》多年来被认为是伪书,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徽阜阳的出土文物证明里面有些内容很重要,《孔子家语》应该不是伪书,我很快就注意到这本书,读了之后发现确实价值高,所以就开始了对它的解读;解读《论语》是因为市面上已有的解读太杂,问题也多,所以我才想要充分研究。在高校里做研究,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唯一的压力也就是当年有些不理解《孔子家语》的人认为我是在研究一本靠不住的书,觉得没有价值,但压力是可以变成动力的,他们认为是伪书,我就更要去好好研究。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