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行者子虚17珞珈山游记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17-09-26 12:33:50
标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行者子虚17珞珈山游记

作者:王诗竹

来源:皖江国学社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初六日乙卯

          耶稣2017年9月25日

 

 

 缘起

 

自去年江城珞珈山首届国学夏令营开办,我便一直在关注此事。去年由于一些原因,未能到达江城学习。甚是遗憾。

 

今年开办第二届夏令营,看到QQ和微信朋友圈的各位同仁都在转发此次夏令营,可以看出去年的活动是很成功的。有些去年参加的学长发心转发到各个群里说明他们收获颇多。因此末学内心也很是欣喜。

 

临近大四,本欲找个工作以此来提前适应社会工作以此来确定未来工作方向。后因一些原因,没有完成原定计划。但是也因此错过夏令营的报名。

 

最后在曾老师的帮助下,在特别想去体验的内心促使下,使我决定了我要去参加这次的活动。在江城武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们共同学习《论语》二十一天。

 

在此也很抱歉,在来之前多次打扰曾老师,也很感谢曾老师的各种帮助。

 

缘至

 

7月18日清晨,第一次乘车从岳西来到了这个与岳西很近的城市——湖北武汉,第一次乘车在岳武高速上,一路上的风景甚是美丽,此刻的心情也很美丽。


  


 

想起即将迎来21天的《论语》系统学习,即将遇到全国各地有着不一样的经历的同仁们,心情更加愉悦。

 

来到武城这个学校,在志愿者张萍同学的引领下,抵达宿舍楼下。到了三楼,见到了班主任张智师兄,办理好手续后就去了宿舍,见到了其他五个舍友:潘友元、陈光、韩昊、聂凯、杨永涛。向大家打了招呼,大家也相继回礼,感觉很是美妙。从这小小的细节,也让我对此次的夏令营生活有了更加热切的期待。

 

  


当晚我们举行了相见礼。

 

曾老师及各位武大师兄们介绍了此次夏令营学习的安排,课程充实以及活动丰富。在相见礼结束后,我们各自来到了自己的班级——诚意、明德、孟子。在诚意班,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互相自我介绍着。

 

此次学习的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社会教师。想想即将与处在这么多不同阶段的同仁们一起共修20多天,会有多么大的收获呀!期待!

 

第二天,我们举行开营典礼,也有幸见到了郭齐勇爷爷。

 

之前一直只是在看郭爷爷的文章,编辑郭齐勇、郭齐家爷爷的文章。对他们充满着无比的敬意。

 

此次见面,让我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郭爷爷对于青年学子们学习国学的殷切希望,郭爷爷也为我们开了题为“《四书》及其意义”的讲座。讲座内容鞭辟入里,甚是精彩。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为何读四书,如何读四书,四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读四书的意义。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四书,要用心去读,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最后为我们介绍了孔孟。

 

接下来,我们开始在各自班级研修《论语》。在每次上课前,我们会向孔老夫子行四拜礼。


  

 

之前觉得会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然后才发现是先小组内学习探讨,然后小组代表讲解,老师从旁补充见解。

 

开始学习论语,论语第一章就是以前接触过,而且经常被人谈起。以前觉得对这一章了解的很深刻,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之前只是懂得了表层意思,并未触及深层的意思。

 

朋友之间以义和,因此我们一直在提倡:多交诤友,少交损友。无友不如己者。


  

 

孔门弟子互相之间就是这种以义和。

 

我也很庆幸,在大一就接触到国学社,在这里也遇到了一批以义和的好友。

 

朋友之间以义和,如此才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来干扰朋友之谊。谈到朋友,在当今社会,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也会遇到很多人,交到很多所谓的朋友。但是之间并非是以义和的,因此一遇到问题,关系就会破裂。学习之后,我对择友的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之前就有所耳闻。

 

此次学习后,对此理解更加深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列学习后,我们会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此刻会达到泛爱众的地步,就可以领悟民吾同胞的层次。

 

体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相互关系。我们不仅仅需要学习《论语》元典,还需要去体会,在生活中去体悟。从而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圣人的智慧,这个世界的美妙。

 

虽然一直知道儒家主张“仁”,但是自己一直无法用一个好的词汇去解读这个仁字。在张老师的解读下,感到了共鸣。

 

真性情的流露,能体现出仁。说到这里,就想到了观看电视剧《孔子》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感情,他们上课的场景,生活的场景等等,很容易体会到圣人的仁德仁心,甚是感动。

 

儒家讲究“忠恕”之道。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子贡向其他师兄弟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虽然子贡此刻并未理解夫子的层次,但是他已经摸到了夫子之道了。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通过让自己本心立起来,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内心。当自己内心达到了,就可以由内而外的显现自己的仁德本心。从而影响身边的人。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不想的不要去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在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把你不喜欢的加在你身上,你快乐吗?在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思考自己有没有错,然后再思考是不是其他原因。

 

我们经常会被平时的繁琐小事所忧,很不快乐。此刻我们是不是应该想起孔老夫子是怎样的对待这样的事情的呢?

 

夫子之道,难行焉。

 

孔子游学被困于匡地,没有食物,经历磨难。子路认为他们此刻到达了“穷困”的层次,其他弟子们也建议孔子将大道降个等级,然后施行。

 

孔子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而此刻仅仅是没有食物,过得很不好,但是并非是贫困的层次。

 

孔门的得意弟子颜回在发表观点时:首先考虑的是夫子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夫子之道也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夫子之道无法施行,在于当今社会礼崩乐坏,大道无法施行并非己之过。

 

颜回不愧是孔门弟子第一人,深刻了解夫子之道,深得夫子真传。一件事情行不得,先反求诸己,若并非自己原因,就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情而让自己忧愁。

 

  

 

学习经典需不断涵咏。一句经典,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去实践,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之前只是读过这句话,但是没有深层次去理解。但是,之前学习《弟子规》和相关行为规范,知道需要矜重,需要慎独。因此对不重则不威还是有着深刻理解的。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矜重,很容易得罪人,而且自己的学习也会不牢固。这样的处事,又何谈奢求无友不如己者的层次呢?犯了错误,应当立即改正。要多朝善的方向行事。

 

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从整部《论语》来看,都是先立己,然后推己。

 

子使漆雕开士。对曰:吾斯知未能信。

 

子说。孔子为何听到弟子漆雕开说不愿出仕而高兴呢?在于漆雕开已经体会到夫子之道是为己之学,是自得之学,不是从政之学。颜回,闵子骞亦是不汲汲于荣禄,故皆未出仕。

 

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孔门弟子为求全德而学习,因此他们不会产生怨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世人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也是为何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发牢骚之人。儒家学习讲究“下学然后上达”,通过学习《诗经》《周礼》六艺等,博文约礼,来让自己从外向内的寻求大道。

 

君子不器。

 

君子虽求全德,但不可无专长。也不可过于求专长。否则就陷入了“攻乎异端,斯害也矣”了。

 

孔门弟子多有专长:子路在军事上很有见的;冉求可做千室之邑之宰,而且还能让此处更加富有;公西华可以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军事外交游刃有余。这些孔门弟子的才能都在各个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夫子观人及待人的态度,不会因为某个人之前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而不愿去见他,与他交谈。

 

如有一互乡人,孔子见他,在于“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我们不可过意在乎别人的过去,也不用担心未来是如何?

 

只要此刻的内心很纯净,那我们就应该愿意和他交流。夫子为何如此推崇尧舜,而否定禹和周武王?夫子讲究以仁德去感化,而不是武力去争夺天下。

 

孔门讲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可观也已。讲究其虽有文,而质不足,不可取也。又如子路,未从学时,质已存,但是行为过于奔放无礼,后跟随夫子学习三十多年,变化很大。所以我们学习需当文质彬彬,方可立起来。

 

然文与质,质相对更重要。当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孔颜乐道。孔子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又谈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回也不改其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颜之好学,以及他们对追求道的恒心以及毅力。这种追求大道的心情特别美妙,外部环境不能改于其志。

 

在这个地方,我也深有体会,从事国学活动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虽然很累,但是对追求道的道路上特别开心。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甚是美妙。虽未能完全领会夫子之乐,但也深刻体会到在颜回去世后,夫子之心悲痛。

 

无人能真正理解到夫子之心了,那么夫子的大道如何去一直弘扬呢?每每看到这里,甚是心痛。

 

儒家重孝。因此在论语中很多地方都在强调孝。

 

孝分几等。上孝养志,中孝养德,下孝养口。今之孝子,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因此在现在社会,很多人将自己的父母直接送进养老院,或者丢着钱,然后不关心父母的身体,也不在乎关心父母的志向。这是下等养父母。是不可取的行为。我们应当好好地立住我们的品德。有品德的待人,处事。

 

唯其疾之忧。这是另外一种孝顺父母的方式。古代讲究以显父母为孝。

 

今虽没有过多关于这样的目标,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别人说你的父母没有品德,你没有家教,此刻你的父母是多伤心啊!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讲到了家教永流传,也是为了以显父母之名啊。再谈及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我们是否做到了呢?现在很多人在和父母之间很少有和悦的脸色。干点家务活还要谈钱,沦成如此现象,又是谁的错?这些地方,我需要反思自己,这方面也做的还不好。

 

有时候,父母说多了,我也会感到厌烦,因此会顶撞父母,因此在这里需要深刻反思,并在以后改掉。

 

孔门讲究博学约礼。

 

通过学礼来约束自己。很多人会认为学那么多礼仪会压抑人性。就像现在谈及学习弟子规,甚是叫嚣。

 

他们觉得按弟子规中所言来约束自己,是灭绝人性。然而有多少人读懂了真正的含义呢?你自己没去试,如何知道那是压抑人性呢?弟子规中内容,多是来源于各部经典。

 

因此我觉得学礼是件很好的事情。一份恭敬得一份利益,十份恭敬得十份利益。

 

讲究的更多的是恭敬心,而不是因为利益而去恭敬。这种恭敬是源于本心的,由内而外的散发出。

 

你会因为这样的感觉而去做事情,自然显发恭敬谦虚之气。我好礼仪,所以我也一直在学习以及践行生活中常见礼仪,感觉收获甚大。

 

此次学习,主要通过以四书章句为主,辅以钱穆,刘强等的注解来研修论语。收获甚大。

 

此外,还进行了多场明师讲座来补充所学知识。还有游学以及祭孔,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夫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

 

通过游学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见识更加丰富。祭孔的仪式让我们体会到了纯的恭敬心,去感受圣人的那种境界。

 

在这里的二十一天里,学到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人。我很幸运,也很开心。

 

最后以一句话自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缘散


  

 

即将离去,虽只有二十一天的相互学习接触,虽丙申珞珈营即将结营,但是后珞珈营即将开始,珞珈精神长存于未来的生涯中。

 

在此感谢主办方能够举办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感谢曾老师提供的夏令营相关事情的咨询,感谢张老师和覃老师的授课,感谢志愿者们提供的各种帮助以及无私奉献。

 

珞珈,再见!

 

末学  王诗竹 (诚意)

写于2017年8月7日江城武汉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