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河南台前张公艺:敦睦九世 百忍流芳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8-08 21:53:30
标签:


河南台前张公艺:敦睦九世 百忍流芳

作者:李开军(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十七日丁卯

           耶稣2017年8月8日

 

张公艺

 

  

 

张公艺(577—676年),本名艺,字千禄,后世尊称为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古贤村(今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人。自幼聪慧,有成德之望,博通经史,睿识超人,以忍修身,礼让齐家。在他的主持下,张氏家族出现了“九世聚族同居,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依然合产共爨(cuàn,即灶),每旦鸣鼓会食,群座广堂,髫髦未冠,列入别席,内外礼让,上下仁和”的罕见局面,展现了朴素和谐的家庭风貌。

 

他的“百忍”治家思想和“百忍歌”,千百年来史书昭彰,为世人所推崇,历代传颂。

 

张公艺家风家训

 

唐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禅。车驾过台前县,闻张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过访。唐高宗问张公艺:“张何能九世同居?”公艺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书百“忍”字以进。高宗连连称善,亲书“百忍义门”予以旌表,并赠绢百端,以彰其事。张氏一族便以“百忍”列为家训族戒。后来,张氏族人又将张公艺的言行整理成《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不仅成为“百忍堂”张姓祖训,在其他各姓中也广为流传。

 

张公艺提倡的“百忍”,蕴含了“忍、孝”治家,“仁、和”睦邻等积极思想。在治家上提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在修身上提出“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在忠孝上提出“为人子者学温良,温良恭俭才久长”;在仁义上提出“良朋守信真君子,取财以义终为利”。这些家训成为“百忍堂”张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视频脚本

 

敦睦九世百忍流芳

 

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派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旌表”,赐匾“雍睦海宗”;588年,隋文帝杨坚遣大使梁子恭“慰抚其门”,赐匾“孝友可师”;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665年,唐高宗李治和丞相张悦微服私访,并亲书“百忍义门”,再次旌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聚集这么多目光,引发这么多关注?

 

这就是位于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的张氏家族,而家族的灵魂人物则是一介布衣张公艺。

 

张公艺

 

张公艺,本名艺,字千禄,后世尊称为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古贤村(今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人,生于北齐承光元年(577年),卒于唐仪凤元年(676年),享年99岁。

 

张公艺自幼聪慧,有成德之望,博通经史,睿识超人,以忍修身,礼让齐家。在他的主持下,张氏家族出现了“九世聚族同居,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依然合产共爨,每旦鸣鼓会食,群座广堂,髫髦未冠,列入别席,内外礼让,上下仁和”的罕见局面,展现了朴素和谐的家庭风貌。

 

张氏的九世同居之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录有其事。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以志纪念。

 

“百忍”治家

 

《旧唐书》记载:“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这就是“百忍”的由来。至此,族人便把“百忍”列为家训族戒。后来,张氏族人又将张公艺的事迹整理成《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广传于世,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

 

唐朝书法家张旭曾题诗曰:

 

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

 

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

 

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

 

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

 

世界张氏总会文化委员会专员、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满飚:

 

张公艺的百忍,是他的治家之道,是他的立世之本。对他所主张的“百忍”,我们绝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一味地忍让。“百忍”根本的是宽容、包涵、相互谅解、求大同存小异。张公艺主张的是遇事先容忍,冷静观察,弄清事情的真相,再酌情处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求得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兴。

 

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风行于世,在《德育课本》“悌”篇列有“二十四悌”故事,其中就有“公艺百忍”的故事。到了当代,也有不少著名学者、作家论及张公艺,像季羡林在谈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就举张公艺为例,认为“忍”乃做人处世的重要品性。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开军:

 

“百忍”主要是一种治家理念,各个时代的传播与宣扬,也主要围绕治家来理解阐释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按照中国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理路,“忍”也就出现了上探“修身”,下延“治国”的思考,丰富了“忍”的内涵层次。

 

孝友传家

 

《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圣谕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曰‘孝友可师’,一门恩荣光耀阁里。”《旧唐书》第一百八十八卷把张公艺附入“孝友传”。可见在历史上,“孝”“友”被视作张公艺“百忍”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当然,更全面的理解应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如《百忍歌》里所说:“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张公百忍全书》里收集了张公艺的许多孝友主张和事迹:《训世俚言》中提出“为人子者学温良,温良恭俭才久长”;《教妻尽孝》中提出“父母大如天地,奉养最要诚虔”;《戒俚言》中提出“孝顺还生孝顺子,忤孽还产忤孽男”。他不愧为一位践行孝友的杰出代表,在他的示范和引领下,张家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的局面,整个家族呈现团结和谐的气氛。

 

  

 

“百忍义门”

 

礼法齐家

 

“忍让”“孝友”更多的是从“德”的层面来要求家庭成员,但仅注重德性修养,有时并不足以维持和谐局面。张公艺深知以德劝诫不是万能的,张家人口众多,思想繁杂,单纯的精神力量维持这个家族显然不够,必须重视礼法的作用。为此,张公艺治家也讲究法规、条教。

 

台前县史志办原副主任曹怀之:

 

治理一个900多人的家族,只有“忍”,是不够的。张氏家谱上写得很清楚,张公艺治家,“立义和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孙”。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百忍堂张氏族谱中收录家规家训十六条,其中就有“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条,彰显出张公艺治家对法的重视。

 

张公艺的百忍治家、礼法齐家,就是让家族内德规并行。正因如此,张氏一族才发展到“九世同居,土地千顷,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的规模。

 

仗义疏财

 

张公艺对内坚持勤俭持家,提出“贫家小户以勤俭为贵,富家尤不可草率”的观点,但对外,他又颇能仗义疏财,济贫救穷,不求回报,饱受世人的赞誉。唐太宗李世民旌表的“义和广堂”和唐高宗李治旌表的“百忍义门”,无不向世人诉说着张公艺的“义”。

 

沉睡在桥北张村的访贤桥就是张公艺仗义疏财的一个见证。据《重修访贤桥碑记》记载:“当桥梁未修之前,河水涨溢,往来不便。我始祖公艺遂在自己地界上筑修桥梁,以便行人。及至唐之高宗访我始祖齐家之事,驻跸于此,当时贤人君子名为‘访贤桥’”。

 

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黄河改道流经境内,桥被淤埋地下。

 

现存清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刻有“古贤桥遗址”“流芳百世”和“贤名扬天下,桥梁贯古今”字样的石碑,依然在诉说着当年的义举。

 

百忍遗风

 

贞观初年,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唐高宗降旨让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除张公艺守祖籍桥北张村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百忍堂”遍布全国,礼让思想为后人所推崇。

 

张公艺长子张希达被调到京城长安,出任司仪大夫,张希达的长子张英后任韶州别驾。自此,张公艺的这一嫡长支系,移居广东韶州,子孙繁众,高官代出。其中,出任唐玄宗时期宰相的张九龄最为世人所熟知。

 

张九龄在任唐玄宗宰相时,把张公艺的“百忍”思想用于修身治国。个人修养方面主张“记人之长,忘人之短”的宽厚忍让理念,选人用人方面推崇“德望为先”的德治思想。张九龄一生洒脱豁达、秉公守则,选贤任能,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时称“九龄风度”。以致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唐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广东韶关九龄园中张九龄塑像

 

南宋大臣、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大书“忍”字于室中一壁,凡遇拂意之事,即徘徊其下,后来,更将“百忍”二字书于四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张公艺的百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可以挫奸邪之机,可以持刑赏之公,可以蓄威德之固”……

 

【学生朗读《百忍歌》】

 

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今天,在桥北张一带,仍有“百忍歌”在民间流传,妇孺皆知,广为传唱。

 

而徙居各地的百忍后人,历经千载,仍然尊奉百忍堂号,传承百忍家风。

 

合肥“百忍堂”梳背桥桥头张宗祠研究会原会长张有中:

 

我们常青街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一脉,始迁祖张天雨系张公艺的第二十二世孙。我们时刻遵守张氏家训,孝顺父母,和睦乡邻,崇尚节俭,谦和忍让,踏实做事。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开军:

 

历史地看,“忍”是以张公艺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基于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洞察而总结概括出的一种立身处事的态度和价值选择,其间蕴涵了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智慧,如仁、孝等,超越地说,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尊重、宽容的现代精神。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的先贤们认为家、国一体,形成了许多治家理念。作为一介平民,张公艺以“忍”治家,维护其家族在二百多年中同爨不析,其事迹载入正史,其家训影响后人千余年,至今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历史存在,也留给今天的我们诸多滋养和启迪。

 

●张公艺家训摘编

 

忠孝篇

 

为人子者学温良,温良恭俭才久长。

 

——《张公百忍全书·训世俚言》

 

【译文】

 

当儿子的要学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做到了“温良恭俭让”才能够处世长久。

 

父母大如天地,奉养最为诚虔。

 

——《张公百忍全书·教妻尽孝》

 

【译文】

 

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大如天地,侍奉起来最要紧的是诚心诚意。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孽还产忤孽男。人若不孝不如畜,羔羊跪乳令娘欢;可羡乌鸦禽最贵,反哺酬恩宴母餐。

 

——《张公百忍全书·戒俚言》

 

【译文】

 

孝顺的人还会生孝顺的儿子,不孝的人同样会生不孝的儿子。一个不孝顺的人连牲畜都不如,小羊羔都知道跪着吃奶让母亲欣慰;最令人羡慕的是乌鸦的孝顺之心,反过来喂食物给母亲报答养育之恩。

 

睦和篇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百忍歌》

 

【译文】

 

父子之间若没有忍让就会失去慈爱孝道,兄弟之间没有忍让则会失去关爱和尊敬;朋友之间没有忍让就会失去义气,夫妻之间没有忍让则会出现分歧和争吵。

 

夫妇和而家道成,天地和而雨泽布;和顺二字值千金,勤俭同心家必福。

 

——《张公百忍全书·训夫妇俚言》

 

【译文】

 

夫妻和睦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天地和谐就会风调雨顺;和睦孝顺这两条比千两黄金还要珍贵,同心同德勤俭持家就会富有起来。

 

修身篇

 

良朋守信真君子,取财以义终为利;贸易丝乎要公平,赚钱折本留心底。

 

——《忍气词》

 

【译文】

 

讲信用的朋友才是品德高尚的人,挣钱凭义气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做生意一丝一毫都要讲公平,无论赚钱还是亏本都要讲良心。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百忍歌》

 

【译文】

 

要知道忍让宽容才是真君子,不要认为他们很愚蠢;人们嘲笑忍让的人痴傻,不知道争取,事后内心方知应该修身反省。

 

处事篇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百忍歌》

 

【译文】

 

如果不懂得忍让宽容,即使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变成大事,好事也会留下遗憾。

 

事不三思终有悔,气能一忍终无忧。

 

——《诫训歌》

 

【译文】

 

做事如果不三思而后行,一定会因疏漏而后悔;只有忍得住一时的冲动,才能心无所累,无忧无虑。

 

勤俭篇

 

贫家小户以勤俭为贵,富家尤不可草率。当施不施,天不与;当积不积,一世贫。

 

——《张公百忍全书·和乐训妻》

 

【译文】

 

贫寒的小户人家,则以勤俭为美德;富贵有余的大户人家,更不能草率行事。应当施舍的不施舍,老天是不会再给他的;应当积攒的不积攒,就会坐吃山空,一辈子受穷。

 

励志篇

 

少年不学老来悔,春不耕种秋无收。

 

——《诫训歌》

 

【译文】

 

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年老的时候就会后悔,就如春天不播种,秋天就会颗粒无收。

 

青春要有英雄气,男儿要为天下奇。

 

——《诫训歌》

 

【译文】

 

青年时期就要有壮志凌云的英雄豪气,做一个志向远大的非凡男子。

 

●专家观点

 

“忍”的核心是齐家,“仁”与“让”足以尽之

 

上学的时候,读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惊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它不但生动写出月亮徐徐升上海面的情状,还以浓缩时空、直指人心的“天涯共此时”五字,令人诵读叹赏至今。今天读了《张公艺与百忍堂》,才知道他的六世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九世同爨的“百忍堂”主人张公艺。

 

张公艺不过一介布衣之身,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唐代以后代有流传,当然要归功于他百忍治家的理念和实践。但要理解他的所谓“百忍”,除却“追本溯源”之外,似无好法。

 

目前所知,较早讲述张公艺“百忍”故事的,是《旧唐书》的《孝友传》:“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这一段记述,人们大多关注张家代受旌表和“百忍”上书两个方面,这自然不错,却忽略了《旧唐书》张公艺故事的解释框架。这个解释框架就是《孝友传》的第一段:“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夫善于父母,必能隐身锡类,仁惠逮于胤嗣矣;善于兄弟,必能因心广济,德信被于宗族矣!推而言之,可以移于君,施于有政,承上而顺下,令终而善始,虽蛮貊犹行焉,虽窘迫犹亨焉!自昔立身扬名,未有不偕孝友而成者也。”显然,《旧唐书》把张公艺百忍传家作为众多孝友故事之一,来宣扬“孝友”乃立身扬名之根本,是事君施政之根基。所以,《旧唐书》看中的是张氏“九世同居”,它眼中的“忍”,孝于父母也,友于兄弟也。

 

《旧唐书》这一解释框架,基本上延续在后来的言说中,如明正德年间殷云霄《寿张乡贤祠记》,即从“兄弟之身,其源一人”说起,认为张公艺之“百忍”有“维家之益”,是睦心之言。万历间,李仰新建张公祠,他与黄体仁各撰有祠记一篇,前者强调修身养性,后者注重国家治理,是《旧唐书》“齐家”的前探后延。明清易代之际,王夫之《读通鉴论》将“忍”一般化为“不任耳而以心殉之”,强调以心制耳,但最后仍落脚于张公艺以“忍”“饬九世以齐一”的功效。张体仁明嘉靖间辑成《张公百忍全书》,清虚子序以“仁、让”二字为倡;清宣统辛亥(1911年)黄品俊重刻此书时,认为“今也世风不古,横暴日增,其变生骨肉、祸起萧墙者”,乃是因为“忍道”不行。所以历史地看,对张艺“忍”的理解,齐家是核心层面,修身、治国是进一步的延伸。

 

放在我们今天,“忍”的价值,我个人以为,应该主要从家庭的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正如清虚子序《张公百忍全书》所云,“仁”与“让”足以尽之。“仁”指仁爱之心,属于内在的精神要求;“让”指谦恭礼让,是外在的实践指南。心中有仁爱,才能使“让”成为一种顺从内心指令的行为,而不是勉强之举。落实到家庭之中,仁爱可以让伦理关系成为一种溢满温情的真实表达,而不仅仅是一层冷漠的面纱;恭让则可以消解可能发生的矛盾紧张,维持伦理世界的和谐美满。所以,我们可以从张公艺的“百忍”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重构我们和谐的家庭伦理世界。把其中的仁爱之心、谦恭之道,拿来为我们所用,让这一传统道德观念,重新焕发它的光彩。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它是形塑社会的重要力量。家庭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作用不可小觑。今天,我们发掘张公艺百忍传家的现代价值,就像当年黄品俊重刻《张公百忍全书》时一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也要注意它的有限适用性,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百忍”内涵的解释,对张公艺治家实践的阐发,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不必刻意拔高。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