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反省叫更好地为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阜南育蕾国学筑梦支教
作者:谢敏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十二日癸巳
耶稣2017年7月5日
“贾晨熙小朋友,你妈妈来接你了哟!”“老师再见!”从艳阳高照到夕阳西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阜南育蕾“国学筑梦”支教团队的小老师们陪伴孩子渡过美好的一天,直到目送最后一位孩子在家长的陪护下离校,她们才会轻舒一口气,结束这一天的教学工作。但是,她们的神经并没有就此松懈,她们若有所思,行色匆匆地赶往会议室,开始了每天例行的工作会议。
7月4日,这是支教团队抵达育蕾小学的第四天,也是队员们正式授课的第三天。三天,老师与孩子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生涩互动到熟络交流;三天,也让队员们对前期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反思,更有所创新。就此,团队特以教研探讨为主题展开了一次会议,意在为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寻求解决之道。
因材施教,分层诵读
为强化国学经典的记忆,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等诵读课。但正如彭玉妍同学的意见:“如果诵读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失去了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教学组组长朱曼婕同学提出佳策:“一、二年级可以采取前一阶段老师带读以普遍认字,后一阶段学生带读以调动幼儿读书的自主性;三、四年级几乎不存在认字问题,但需要加深章节讲解,提取其中的可贵品质;五、六高年级则要强调理解背诵,着重鼓励学生自己谈感悟。”总之,对于经典诵读,教学意在因材施教,充分挖掘经典的文化价值;同时意义提取由浅入深,渐行渗透。
尊重孩子需求,增设实践课程
“老师,我好喜欢剪纸呀,下节课能不能上剪纸课啊?”会议上,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孩子们近日频繁提出的疑问,但当时面对孩子纯真期待的询问眼神,他们略显尴尬,只能安抚。如今大家瞻前顾后,还是选择尊重孩子,重置课表,将实践类课程数量上调以满足他们的渴望。育蕾小学的这些孩子们囿于条件,先前无法触碰到剪纸、手工、书法等实践课程,当下团队为他们打开了新窗,怎可再忍心拒绝他们那最本真的热情?
趣化文化课程,避免概念化
当下正值小学暑假,孩子们精神状态普遍呈现闲散、贪玩,不喜摄取生涩难懂的理论意义,由此出现“孩子们对于礼文化、文化通识等文化课程兴趣缺缺”的情况。于此,团队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减除大篇幅的概念说课,而是把抽象知识化成可观行动,比如礼文化中添加握手、作揖、万福等礼仪互动;文化通识中多用说故事的形式传输信息或编排小剧场来演出文化。国学支教不是一味地向孩子们灌输新知,而需考虑他们追求趣味的心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接受国学。
三天,只是支教团队日程中的五分之一,但剩下五分之四的时光里,团队会依然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