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7-04 20:08:57
标签: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十一日壬辰

           耶稣2017年7月4日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傍水而筑“濂溪书堂”定居,世称濂溪先生,儒者尊其为“周子”。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学术上,其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去世,谥号元,称元公。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爱莲说》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周氏家规祖训

 

周敦颐品性高洁,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他曾自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去世后,繁衍生息于湖南、江西等地的周氏子孙皆以其思想为根基制订有《周氏家训》。

 

湖南道县等地《周氏家训》为:“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世当宽以绳人。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冥冥。诵之再三,而其敬听。”

 

江西九江濂溪区《周氏家训》则有“敬父母、和兄弟、慎交游、禁游惰、禁赌博、勉读书、守法纪,安本分”等条目,要求周氏后人在修身上下功夫,做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谦谦君子。后又制定新家规十则,包括爱国家、孝父母、和兄弟、睦乡邻、守法纪、讲荣耻、戒赌博、勤学习、精职业、慎游惰等内容。

 

综观周氏家规祖训内容,核心内涵皆为“心清气和”。“心清”是谓为人正,止有方,抱朴守一,不为世俗所染。安守本分,奉公守法,不越常规;处世为人,不失礼义;为官为民,不亢不卑;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气和”则注重推己及人,用自身品格影响社会风气。在家孝敬父母,敦睦兄弟;尊长爱小,互相礼敬,遇难而帮、遇贫则济,遇恶则纠;在外与人为善,兼济苍生,天下一家,无分伯仲,邻里之间,无分高下。如莲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视频脚本

 

周敦颐:濂溪清风远 千古爱莲说


  

 

【学生朗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里是滚滚长江奔流之地,这里是巍峨挺立匡庐脚下,这里是江南水乡古城浔阳,这里人杰地灵、群英荟萃,这里千年来一直传颂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别称濂溪先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理学鼻祖。

 

周敦颐热爱大自然,喜欢游山赏水。他与庐山的渊源十分深厚,去赣州任职时经过九江,在朋友的带领下初次来到庐山游玩,自此他就爱上了这片奇山秀水之地,萌生出在此定居的意愿。后在南昌等地任职时又多次到庐山游玩。到星子(今江西省庐山市)任职后,他再也不愿离去。他曾在自赋诗中写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甚至将原在湖南老家的母亲之墓也迁葬到庐山莲花峰下。

 

理学思想照四方

 

他喜爱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的清雅环境,尤为喜爱从莲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为纪念家乡,他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自号濂溪先生,在溪上筑一书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濂溪书院。在莲花峰下,周敦颐开始授道著书,写下了《太极图说》《通书》等,被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庐山莲花洞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吴国富:

 

儒家的核心理论一个是“内圣”,一个是“外王”。在先秦儒学当中“内圣”的理论阐述得并不是很充分,“内圣”和“外王”之间的关系揭示得也不是很清晰,但是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以及《通书》当中就把两者的关系给予了明确地揭示,揭示一个人怎么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一种“内圣”的境界,将它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外王”境界。他的“内圣”境界按照他的描述,要做到中正仁义、无欲而静,这个理论得到后来理学家的继承,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就是在他创造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理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周敦颐也就成为后代理学家公认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在宋代理学开山之作《通书》中表达了“师为天下善”的观点,在立师之道、教育之则、乐教之善诸多方面,他有着不同于传统儒学教育的态度。他认为,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根本。

 

周敦颐将儒家伦理道德哲学化和思辨化,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宇宙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他的思想感染了很多人,宋代理学大家程颢、程颐以及吴与弼、欧阳德、罗洪先等一大批理学界代表人物都先后来到濂溪书院求学。周敦颐开创的宋明理学,经过程颢、程颐两位弟子的继承和完善,后经朱熹的发扬光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

 

为官廉洁美名扬

 

一生刚直不阿、廉洁自律的周敦颐,以名节砥砺品行。周敦颐为官期间主要从事刑事案件的侦察审理工作,他不惧强权,政事精绝,破解了很多疑难杂案。

 

在赣州任职时,周敦颐发现有一名囚犯罪不当死,可是他的上司王逵为人强势,坚决要处死囚犯,众人慑于王逵的权势,都不敢与王逵争论。周敦颐在据理力争无果的情况下,把笏板重重摔在地上,怒斥:“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意思是,这样的官还能当吗?草菅人命来迎合上司,我做不出来,宁愿辞官也不愿苟且。王逵震惊之余省悟,改了囚犯的死罪,后来他还多次向朝廷举荐周敦颐。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蔡厚淳:

 

周敦颐为人为官的品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三说一赋”中。“三说”,就是《太极图说》《爱莲说》《养心亭说》,“一赋”就是《拙赋》,尤其是他的《爱莲说》和《拙赋》。《爱莲说》认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应该出淤泥而不染,不管环境怎么恶劣,自己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拙赋》强调一个人为官,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不要追求那些所谓的机巧、机变、权变等。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党员干部诵读《拙赋》】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周敦颐所著的这篇《拙赋》只有40字,加上序也只有60多个字,但这篇短文,却是体现周敦颐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已,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不巧言令色,不阿谀奉迎,这正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

 

周敦颐为官清廉,安贫乐道,晚年时积蓄无几。一次病重时,友人来看望他,发现他家中“服御之物,止一蔽箧,钱不满百”。清贫如斯,他却“所得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而且他重视教育,所剩无己的积蓄也用以开办学校、修缮学堂。

 

爱莲之说唱千载

 

古今尘世知多少,沧海桑田几变迁。周敦颐去逝后,后人将他葬在了今天的江西九江濂溪区莲花镇的莲花峰下。先人化作黄鹤去,只留下一座濂溪墓让后人瞻仰怀念。遵从周敦颐“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的嘱咐,其子周寿、周焘定居在此生息繁衍,自此潺潺流淌的濂溪旁多了一座名叫周家湾的村庄。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把庐山区改名为濂溪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周敦颐爱莲堂”和“周敦颐广场”。

 

  


九江市濂溪区周濂溪夫子墓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敦颐最为后人广泛所熟知的是他的那篇《爱莲说》。周敦颐一生钟爱莲花,每居一地,都要于堂前凿池种莲,他以一种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和清廉之志。此后,莲花就成了清雅、高洁、淡泊的代名词。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吴国富:

 

《爱莲说》里面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为人的品格,那就是描写荷花的“中通外直”。当一个人心怀天下,关注苍生百姓的时候,就破除了自己的小我,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儒学教育和理学教育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说,他又克服了自己的贪欲,使得自己的内心世界好像光风霁月一般,光明磊落,考虑自己的事情少了,自己个人的私欲和物欲淡化了,这就形成了中通。所以,我觉得这个“中通外直”,能够相当形象地体现出他的为人品德。

 

【学生朗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氏子孙诵读《爱莲说》

 

濂溪区莲花峰下,一代又一代,就连刚刚识字的娃娃都会背诵《爱莲说》。影响所及,莲花镇周边的许多村落都以《爱莲说》作为家训的蓝本。周氏后裔说,周氏家训概括起来,就是“清、正、和”三个字,清就是清廉;正就是正气;和就是和谐。究其核心内涵,皆发脉于“和而不同,出淤泥而不染;安贫乐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遗风。

 

《周氏家训》育后人

 

眼前这本周氏后人以周敦颐思想为根基制订的《周氏家训》,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爱国家。齐家、治国乃儒家相辅相成的两大要义,周氏后人深受其思想熏陶。

 

九江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宁宁:

 

周敦颐的思想精神既体现为在厚德中行道,在勤为中悟道,在天地中立道的襟怀,也体现出仁爱至公、清廉为官、勤政利民的为官之道。这是后人对周敦颐思想的解读,也是周敦颐对后人的期盼。

 

周氏子孙一代代恪守周敦颐为子孙定下的规矩方圆,遵循着至善、至诚和不贪不悭的道德准则。

 

周氏后裔:

 

我们家训主要有两大要义,一是立品行,二是要节俭。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修身养性,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功利所惑;而且切记不要暴殄天物,挥霍无度。

 

【孩童在老人带领下诵读家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汝需记:挥霍一席酒,穷汉半年粮;汝需记: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洗沙;汝需记:暴殄天物,入不敷出;华衣锦食,鲜克有终;周家儿郎,慎之戒之!

 

“敬父母、和兄弟、慎交游、禁游惰、禁赌博、勉读书、守法纪,安本分。”这八条家规强调的是在修身上下功夫,做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谦谦君子。

 

“质本洁来还洁去”,莲的品质是文人的精神向往,也是为官为人的廉洁标杆。周氏家规的一大特色便是与时俱进,这与周敦颐敢为人先的秉性一脉相承。在八则老家规基础上,周氏家族又推出了新家规十则,着重强调周氏儿孙要廉洁自律,克勤克俭,固本图新。

 

濂溪区第一幼儿园园长 周秀丽:

 

我们在外工作,家中长辈常会叮嘱,不该拿的别拿、不该贪的别贪。周氏家规有条底线,凡是在廉字上出了差错,就不配做周氏后裔。所以如果周氏后裔在外面当官,贪污腐败被弹劾了,家谱里面就会将他除名。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防微杜渐,首在家训。

 

周氏新老家规通过对《爱莲说》不断地解读,立意在周氏儿孙中养成对高洁品行的推崇。家族规定,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是周氏的宗长或长辈将家规家训传授给年轻人的既定日子。任凭岁月更替,教泽如新,风骨未泯。

 

【学生】从我记事开始,爷爷就教我读家训。

 

【学生】爷爷奶奶告诉我,一定要做一个正直、清廉、高洁的人。

 

【学生】在《爱莲说》中我最喜欢“中通外直”这四个字。

 

【学生】老师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周家湾里,门前小溪潺潺、轻流缓唱,池塘里荷花映日顾盼生姿,村民们日复一日守护着周敦颐的墓园,守望着这片祥和安宁的家园故土。在厚实的家风熏陶下,周家湾人看起来总是那么心平气和,谦让、和睦。这里走出的族人,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可谓士农工商,人才辈出。可不管职务多高,学问多大,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却是身为周敦颐的后裔。

 

【学生朗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千年来,人们对《爱莲说》的传唱,何尝不是对一种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对一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而不同,出淤泥而不染”是爱莲遗风的精髓;“安贫乐道,濯清涟而不妖”是《周氏家训》的核心,这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香远益清,百世流芳!

 

●周敦颐诗文选译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卉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唯独我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能有多少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译文】

 

现实生活中,机巧的人往往夸夸其谈,素朴的人沉默寡言;机巧的人胡乱折腾,无孔不入,素朴的人平实本分,安逸舒坦;机巧的人伤害他人,素朴的人施惠于人;机巧的人凶险,素朴的人吉祥。哎呀,天下人都素朴,刑罚政务就清廉;朝廷清泰,百姓和顺,风清气正,邪弊绝迹。

 

养心亭说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静。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译文】

 

孟子说:“心性修养不过是节制自己的欲望罢了。一个人能节制自己的欲望,虽然德性、精神以外的东西不能都得到,但很少不能得到;如果自己的欲望膨胀,虽然德性、精神性的东西不能说没有,但也是很少能存养的。”我以为,修养心性不仅是节制欲望、存养德性,而且在于无求、无欲,能真正无求、无欲,就能安立真诚体性,明白通畅无阻。安立真诚体性,就能成为贤人;明白畅通无阻,就能通向圣人的境界。所以,圣贤不是天生的,必定是努力修养心性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能有这样的良善作用,全在于自己努力而已。

 

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①只一般。

 

【注释】

 

①舂陵:周敦颐老家营道县的旧称。

 

【译文】

 

老夫(指周敦颐自己)生来就是一副硬骨头,虽为官数载、宦海沉浮,但依然不改读书人清风雅意之态,洁身自好,不为迂腐官场声色犬马所诱惑。

 

生活上,不喜好推杯换盏之酒色,不贪念香味美妙之佳肴,家常淡菜就感到清香扑鼻,惬意无比。

 

工作上,勤政为民,虽事情冗杂,但仍倍感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清廉为官,胸怀坦荡,心无旁骛,夜能安然入睡,梦魂也受不到惊吓。

 

故乡的朋亲好友如要了解我的境况,我自豪地告诉您们,我依然是和家乡道州普通百姓一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爱民之心,平和快乐地工作、生活。

 

   


濂溪故里——湖南省道县楼田村

 

●周氏家训摘编

 

敬父母

 

十月怀胎三年哺乳,父母之德昊天罔极。乃不孝之子,或侮白发为无知,或等高堂如行路,抑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以人而不如物乎。——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父母生育子女要怀胎十月,哺乳三年。父母的恩德真是比天还要高,比地还要厚啊!有些人竟然不知孝,或辱骂白发父母,或对待双亲如同路人。殊不知,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乌鸦也有反哺之行。为什么人还比不上这些动物呢?

 

慎交游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诚以熏陶渐染有侵泾而不自知者。交游虽小,德行之厚淳浇,以之身家成败。因之族间子弟,士工裔各有交游,各慎所与。——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都是因为逐渐被周围环境所熏陶感染而自己却不发觉。结交朋友虽是小事,却关乎德行的多寡、事业的成败。因此,族中的子弟无论从事哪一行业,交友之时,都需要谨慎处之。

 

禁游惰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以故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无敢舍业以嬉倘。或肆意浪游,玩时愒①日,谋道者,老大无成,谋食者,饥寒莫保,甚且放荡漂流,因之奸淫邪盗。游惰之害,伊于胡底②,不可禁哉。——摘自《周氏家训》

 

【注释】

 

①愒(kài):荒废。

 

②伊于胡底: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示感慨,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意同不堪设想。

 

【译文】

 

劳碌使人思考,思考就会萌生变革的对策。因此,无论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不会舍弃自己的本业而玩乐。一旦肆意放荡自己的行为,终日贪图玩乐,就会老无所成、食不果腹,更有甚者,误入歧途,作奸犯科,终至身陷囹圄。游手好闲、懒惰的危害,无穷无尽,不能不禁。

 

勉读书

 

为父兄者,尽应把子弟入学深造,俾得随潮流增长新知识,而肩负保国卫家之重任。否则不惟有书不读子孙愚,抑亦束缚子孙之本能耳。——摘自《周氏家训》

 

【译文】

 

作为父兄,都应将子弟送至学堂,使其跟随潮流、增长新知,从而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否则,不仅使子弟愚钝无知,还会束缚他们的天性。

 

和乡党

 

古者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睦婣①任恤②之教由来尚矣。孟子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岂非和之大道哉。倘所居相接嚣凌诟淬、鼠牙雀角,甚至鸣官构讼、结仇结冤,报复不已。呜呼,噫嘻里仁为美之谓何,而顾失此京睦之淳风乎。我族人虽至愚当亦知之。——摘自《周氏家训》

 

【注释】

 

①睦婣:同“睦姻”,意思是姻亲和睦相处。

 

②任恤: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同情。

 

【译文】

 

古人把五族作为一党,五州作为一乡,他们姻亲之间和睦相处、诚信待人、体恤乡邻的风气,流传已久。孟子说: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这不是达到和睦的最好途径吗?假如所居之处的百姓终日辱骂叫嚣、恃强凌弱,甚至结仇结冤、对簿公堂、报复不止。这是多么可悲啊,不知道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而失去淳朴的和睦风尚。我们族中即使是愚钝之人,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啊。

 

●名家观点

 

一生著述仅6000余字,周敦颐为何被誉为“理学开山鼻祖”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蔡厚淳(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湖南省道县周敦颐千年诞辰纪念活动现场

 

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周敦颐(1017-1073)世称“濂溪先生”“周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今年恰逢其诞辰1000周年。

 

周敦颐在世之时,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珦(字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来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至南宋,周敦颐声名振起,学者胡宏等人开始对濂溪之学倍加推崇。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他对周敦颐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作注。南宋“东南三贤”之一张栻更称他为“道学宗主”。

 

于是周敦颐盛名一时天下传颂。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因此周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宋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湖南省道县周敦颐故居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成的理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但是,他的著述甚少,一辈子留给后人的主要著作有:《通书》2832字、《太极图说》249字、《养心亭说》140字、《爱莲说》119字、《拙赋》65字(含序)、若干诗词书信等,共计6000余字。

 

名传后世的《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喻君子的人格,成为后人此类譬喻的楷模,有开山的意义。以莲花喻君子并侧重于“出淤泥而不染”,是强调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君子来说,环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须高尚。文中几种花的比较,实际上是几种不同人格、不同价值取向的比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欲所遮蔽,应该有一片精神上的净土,有一处精神上的美好家园。这种标举,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拙赋》作于永州任上,全篇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总共65字,可以称得上一篇“微博体”的超级短文。但这篇短文,却集中地体现了周敦颐的政治思想与理念。周敦颐奉行和向往的是“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和谐景象。风清主要是指官场风清气正。官场风气清正了,各种弊端才能得到抑制、减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端正官场风气,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反对一切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行为。他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颂拙而耻巧,以期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由于这篇短文意义重大,后人为纪念周敦颐,在永州通判厅的后面建立“拙堂”,将《拙赋》刻于堂中石碑之上。

 

《太极图说》就更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了。《宋史》的评价是:“(周敦颐)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太极图说》的突出贡献是“三论”:

 

(一)宇宙论:《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全文仅249字,却被奉为“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对而后来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太极图说》将宇宙演化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二)动静论:在谈到动静问题时,《太极图说》较好地解决了阳动与阴静的关系。周敦颐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四句话:“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在周敦颐看来,阳动与阴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且还相互转化。静止中有运动,运动中有静止。这便是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基本规律。1000年前的周敦颐就能如此精辟地阐释“运动与静止”这一哲学命题,确属可贵。

 

(三)人生论:《太极图说》的目的在于把宇宙论和人生论结合起来。关于“人生论”,周敦颐概括为四条:人,万物之一也(人也是生生不息的宇宙产物之一);万物中,人最灵而善恶分(人是禀阴阳五行之灵秀而成,具有思维能力,更有万物不备的善恶观);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突出人的特别之处在于道德品性,并以此作为立“人极”的标志,从而强调人当以“中正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以“主静无欲”的方法进行修养);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极图说》的最后,周敦颐强调唯有对大“道”有真切体认的人才享有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一种因自我生命之原发舒展获得的充实和快乐,是对生命本质的彻悟。

 

周敦颐不但廉洁为官,而且廉洁治家。他曾自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他崇信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至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尽管自身并不富裕,但还把自己的积蓄绝大部分用来帮助故里宗亲。

 

他经常告诫家人:钱财身外物,够用即可;房舍遮风雨,够住就行。正是周敦颐的清廉治家,从严教子,他教育的两个儿子都高中进士,长子官至司封郎中,次子为徵猷阁待制。

 

根据周敦颐治家思想总结出的《周氏家训》基本内容皆为弘扬清、正、和之精神,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皆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总之,在学问上,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人;在文章上,他写出了《通书》《太极图说》等惊世之作;在教育上,他是理学奠基者“二程”的导师;在能力上,他初出茅庐,就令“老吏弗能如”;在品格上,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崇拙而耻巧;在仕途上,他“尽心职事,洗冤泽物为己任”;在清廉上,他“服御一敝箧”,官清赢得梦魂安;在治家上,他清正淡泊……

 

他,就是周敦颐!人格的楷模,廉吏的榜样。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