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董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心灵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5-15 23:02:43
标签:

原标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心灵——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人、制片人董卿对话》

受访者:董卿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二十日壬寅

          耶稣2017年5月15日

 

 

  

 

《学习时报》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为我们展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本报特邀请节目主持人董卿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畅谈自己的见解。

 

《学习时报》: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您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诗词具有的金声玉振,涵养心灵这些审美因子在您的主持中被充分传达,这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请问对于古典诗词、优美文句,如何达到今天的境界呢?

 

董卿: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困难。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一种是长期的,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一种是短期的,就像老师上每一堂课前都要备课,主持人拿到节目后,就要看你能为节目做些什么。

 

我的父母都是复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从小受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俩平时的生活习惯就是喜欢看书,两个人的聊天谈话也是以书为内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让我从中学时代就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哪怕再忙,每天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从这点讲,这是一个长期的准备。

 

还有一个是短期的准备。其实任何一个主持人(起码我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节目,大的、小的、重要的节目,没有一个节目你是可以随随便便站在台上说话的,因为你是拿着话筒在说话,且经过电视传媒的传播以后,它的受众是以千万甚至以亿来计,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你要对得起你现在所在的这个平台。我认为短期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一个节目把一个主持人神化了,觉得好像她什么都能信手拈来或出口成章的。什么事情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准备和短期的准备,包括诗词大会,它也有很辛苦的一个准备的过程。

 

《学习时报》诗词是审美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美学,我们注意到,在第二季诗词大会百人团中,参与者非常广泛。超越国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通过诗词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在这场盛宴中,您身临其境,感受诗词之美的凝聚力量,在审美平民化、快餐化的今天,请谈谈古典诗文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董卿: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我记得很多年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对于古典诗文,亦是如此。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就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可以在几秒钟内被刷出、被看到,但它们的生命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

 

中国古典诗文,既是一部积淀厚重的文化史,又是一卷浓缩了的写意风景画。“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所接受。

 

《中国诗词大会》的表现形式,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以“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的确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的经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传统”二字,但它绝不是“现代”的对立物,而是应当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让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它远远不只是竞赛的敲门砖,不只是高考的必考点,不只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不只是饭桌上和键盘上的谈资——它就是我们的人心和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起到这样作用无疑就是引领作用。

 

《学习时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起到怎样的作用?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您认为全社会还需要做些什么?

 

董卿:古诗词热,就像你们《学习时报》前不久刊发文章所说的那样: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诗词是一直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古诗词,广袤深邃,气象万千,凝聚了数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精华,融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入了中华文明脊梁的最深处。

 

一碗汤圆、一盏花灯、一片雪花、一朵寒梅,都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韵味;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郑板桥,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渗透于民族的血脉,而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其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是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虽然目前的语言条件和文化环境很难让古体诗歌创作再现辉煌,但诗词热的再度燃起,仍然说明现实文化语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依然强烈,这也是保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我们徜徉花灯的海洋,我们不禁想起唐朝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当我们与相亲相爱的人一起观灯赏月,我们总会想到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我们在熙攘人群中低头细思,又总会记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让从普通农妇到高中学妹成为“国民网红”,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文化盛事。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诗意的追求和美的存在与我们同行。

 

作为传媒工作者,我们应该共同期望,这样的全民热情不要成为“三分钟热度”。全社会都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一样,我们也需要优秀文化浸润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学习时报》: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您认为古诗文在哪些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董卿: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但正是这一小步,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分量,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伟大,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古诗词,是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独特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古诗词文化有其独特的体裁与内涵,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一种重要展现形式。

 

中国古代诗词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设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绝美意境。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均彰显此意。

 

古诗词中蕴含的不仅是思想和意象,还传承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展现着中国人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以诗词为笔触,将中国精神与文明传承寄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之中。这些神来之笔均从一个又一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最具中国味,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格,代表中国艺术、中国形象。

 

《学习时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古诗文的学习对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有哪些作用?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哪些启示?

 

董卿:我特别喜欢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除了吃饭,除了物质,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它能够让我们变得更丰富更深厚更强大更完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学习古诗文,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打好做人的底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人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我觉得在诗词的世界里面,人生百态,都能够在诗词里面找到所对应的诗句。看上去五言七言或者词,寥寥二十几个字,说尽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极简的文字背后,拥有极深的内涵和极高的情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久而久之,这些美好情结就会积淀在人的内心世界,内化成为自己的品质,这样人格品位也就会得到提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诗歌仿佛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芬芳四溢。它记载着华夏儿女独特的情愫,它传承着炎黄子孙不朽的思想,它熏陶着代代中华子孙。当我们徜徉于诗歌的长河中时,有多少次心灵被深深震撼,折服于大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动人心魄的是他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九死未悔、执着的个性追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人折服的是他高度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受人称颂的是卓尔独立的人格品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撼人心魂的是无私、高尚的精神品质。

 

可见,学习鉴赏一首诗词,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良好时机。同时,在心灵纯净的青少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从而养成至大至刚的人格。

 

如果要说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哪些启示的话,作为主持人我不加评议。我想要说的是:一是《中国诗词大会》无意中触动了人们心底的良知,是通过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而达成目的。因此,节目的真正亮点并非是那些熟练背诵诗词的选手,而古代诗人所具备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睿智和想象力才是真正的亮点。二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植根于本土文化,挖掘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而,当清新淡雅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就是突破了当今许多电视节目惯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是心灵能有一个平静的港湾,而诗词大会正是符合了广大民众,在心灵上向往平静、追求安定的诉求,也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和憧憬。

 

《学习时报》:诗风词韵各烂漫,你方唱罢我登台。海涵百川的风格流派成就了中华诗词的洋洋大观。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继诗词大会之后,央视又推出一档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由您来担任制作人,能否向我们介绍下为何要做这档节目及其初心?

 

董卿: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呢?我先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节目里对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的采访,他说: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余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正好对应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你就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话音一落,现场笑声掌声一片。虽说最后一句话有点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却自有真意。一个国家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媒体特别是国家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朗读者》的根本所在。

 

我做主持人22年的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15年,我深知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就像今年春晚结束之后,我的“口红”突然上了热搜榜,让人哭笑不得,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平台的影响力不可估量。那么占据这个平台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人们的注意力可以从外在转向内在,从表面转向本质呢?我想,我可能到了需要认真想想的时候了。那么我对什么感兴趣呢?除了之前咱们说的文学的东西,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丰富也最单纯,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人。我对人和文的兴趣,这是最初《朗读者》的一个起因,也就促成了《朗读者》的诞生。

 

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首次担任制片人的我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

 

800多年前的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

 

《学习时报》: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从当下大热的诗词大会,看出人们对于学习古诗文的内在动力十足。在这个主持中,我们看到另一个董卿,您对自己如何评价?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如何发挥特殊作用。

 

董卿:我特别感激大家的赞誉,但更高兴的是大家喜欢这个节目,因为我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我做主持人没有捷径,我把可以预料到的一切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我的法宝。所以,作为主持人要想主持好节目、要想体现出一个人独特的气质,恐怕离不开内在的东西。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没有诗书,想装出来是不可能的。

 

学习给了我一个缓冲,让我反思、充实。有人说,主持人的工作,像象牙塔的顶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什么事情都是整个团队全部做好了,把主持人请出来,她是最后一棒。如果非要回答“在这个主持中,我们看到另一个董卿”的话,那就是我要必须走出这个象牙塔顶端,一步一步走在最坚实的大地上,和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去做,这是我比较大的改变。

 

《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恰好体现了电视节目的社会引领作用,担起时代重任,电视反哺文学。通过传递情感,传承精神,传播文化,用温度和情感,唤醒国民对经典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敬畏之心。也是让我们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媒体人,我们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这就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