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教育,取消中高考外语
作者:王承德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时间:西历2017年2月21日
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
2013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了“重视母语教育,培养提升学生汉语能力”的提案,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并受邀参加教育部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主题的座谈会。自此座谈会之后,我了解到各地都在落实加强汉语教育的问题,有的省已取消了小学阶段学习外语,有的省取消了小学三年级以下阶段的外语学习,特别是北京通过考试“指挥棒”来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将高考外语分降至100分、语文升至180,并把高考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微作文”来考察学生的汉语能力,这些措施我非常支持和赞成。
2014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强语言教育,限制外语学习的提案”。目前,全国中小学学习外语的热度仍很高,中小学外语学习的强度仍很大,繁重的外语学习负担严重影响了汉语和数理化的学习,也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救救孩子的”的呼声,青少年也发出了“还我童年,还我青春”的强烈呼唤,现在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课目多、内容重、作业多、试题难,这已成普遍现象。中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孩子们创造力和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而不应放在大量的英语单词词汇记忆上,因此,必须改革目前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外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和作业远远没有我国的范围大、数量大、机械记忆多,但每一份作业却都有内涵,目标倾向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应该值得借鉴。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从沉重的无效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朝着素质教育和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
我认为,汉语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的根不能断,魂不能丢。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包藏着人文价值和丰富的艺术内蕴,有无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比拟的。汉字是中国人一直作为记录、储存、交流、传承知识和记忆的工具。我国的汉字约8万个,常用的约7000个。每一个汉字一般有多种含义、多音多义、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汉字有极高的使用效率,汉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最大,有利于口译和计算机处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也是全世界保留最早、最完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引以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
近些年,全国出现了学习外语热,甚至在某称程度上形成学习外语比学习汉语还重要、外语比国语还更有用(考试有用)的怪象。有些地方幼儿连基本的母语交流都没有学会,就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小考、中考、高考中外语成为与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同等重要的考试科目(没有哪个国家把外语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必备科目);很多大学取消大学语文,反而增加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否则很难拿到专业学位证书(其实和有些专业相关性不大);工作后还要继续参加与专业工作中很少使用的职称外语考试。在大学校园,许多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习外语,能通过四、六考试,却不能张口说英语,甚至有些同学不能准确熟练地使用汉语,一篇毕业论文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不会写简单的书信。在工作中,很多单位不缺人,但缺“写家”,即能写工作总结、简报的人、使用汉语流畅地写文章的人,甚至现实生活中“提笔忘字”也是常见现象。在扭曲的外语学习理念下,英语学习成为很多培训机构打着培训的目的,诈取学生费用的工具,也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负担,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英语作为主课、长时间学习的国家。明清以前,我国没有英语,难道中国就不是强国了吗?我国不是英国殖民国家,无需都学习英语。当然做为学生兴趣,学习英语是无可厚非的。全民学外语是我国最大的浪费,浪费了每个人的精力、时间、财力和物力,不论对国家或个人都是极大的浪费。许多学生毕业后,根本用不上外语,学完又有什么用呢?就拿我本人来说吧,从中学到研究生期间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俄语、日语、英语,除了考学和晋升职称用了点,其余哪里也没用上,我去了四十多个国家,一点也没用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搞的,简直太浪费了、太可悲了。汉语学习无疑是最基础、最重中之重的。汉语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我们不好好学习中国人自己最优秀和精华的东西,这简直是民族的悲哀!目前,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都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汉语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在我们自己国家内反而不重视汉语教育呢?
建议:
第一,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校的汉语教育,认识汉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加强宣传和引导,各方面要真正重视汉语能力的培养,从制度和政策上扭转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在升学、职称晋升中,加大汉语考核而限制外语的考核规定。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她词汇丰富,可以准确地表述任何事物。加强语文教育,努力学好汉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重理轻文”偏见,使得教育生态环境失衡,现在是时候大力提升国民的汉语素质了,否则何谈“文化自信”,何来中华民族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汉语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职称评定“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但多数地区、单位、机构和企业仍在等待观望,大多数省份的共同点是降低了英语考试标准、扩大了免考范围,但短期内不会取消考试。
第二,小学取消外语的学习,中学外语作为选修课。其目的是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汉语及数理化,打好汉语文字的基础,使学生一生受益。需要明确人才评价标准有其专业标准来评定,如果需要外语能力则包含在其人才专业评价标准中,没有必要人人都花费大量经历在英语考试上,尤其是一些在工作和专业发展中很少用到英语的岗位和职位。因此,外语学习要根据行业、学科的不同而自由选定。外语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国家所需,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培训。
第三,取消中高考外语考试科目。从1983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多今年三十多年了,英语到底应该怎么教,又该怎么学,又该怎么考,争议仍在继续。虽然目前各地也在进行各种英语教育改革,但大部分改的是形式。比如,目前各地试点的高考英语改革中,对英语次数和分数的调整,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考试指挥棒的功能仍然很强。为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学好语文及数理化,为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全面人才的发展。
第四,加大小中大学汉语课程教育的比例,在中小学增加汉字教育课程,在大学设立“大学语文”必修课。学校要把如何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就必须要增加儒家思想和优秀文化的内容,如四书五经的《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言》、《弟子规》和《道德经》等历代名著、名诗、名词、名句,历代英雄人物事迹。通过学习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道德修养,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讲礼仪、知廉耻、守诚信、尽孝道的好风尚。
第五,改革语文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汉字书写水平为目的;大学语文应以思维和写作训练为核心。具体方式来讲,一要加强字和词的教育。汉语字多词多,意义丰富,只有下功夫学会写字、弄懂词意,才能正确地使用。二要加强语法的教育,近年来,我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有的人搞不清楚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有歧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不当,都是语法知识薄弱的表现。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轻语法的倾向,都是不对的。
六,改革汉语学习的评价考核方式。在任何教育阶段,都应当将掌握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作为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对此应提出统一的考查考核标准。语文知识和能力考核应作为任何形式升学考试的基本考试科目。要尽早建立综合、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体系,明确客观评价汉语水平和能力的方式,为不同层次人群汉语学习和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为社会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语言能力要求提供参照。通过语言类考试形式,以考促学、以评促用,引导全社会重视汉语学习,推动语文使用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
2017.2.20
【上一篇】“薪火相传 蓓蕾绽放”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启动
【下一篇】如何让国学经典亲近现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