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三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2-13 13:21:53
标签:


 

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三

作者:草容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七日辛未

           耶稣2017年2月13日


 

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期间,且不论参赛选手的表现,仅是回味那些诗句,就是一份美好的享受。诗句中描绘的春天,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就是梦中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今天,静思的生活早已远去,古人诗句的美,在春节这几天闲暇的日子里,让人品出“诗与远方”的丝丝滋味。现在,重归繁忙,寒冬已过,春天将至,梦中的春天却仍萦绕心头。

 

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这样的春天景物,曾经像空气与水一样,四季轮回地来到,伴随我们走过千年。而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长假,在很多地方,想要一饱自然美景,都只能去如“盆景”般的旅游景点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好大自然这个心灵家园?

 

“爱护自然环境并不是人类的天性,破坏环境才是。”一位评论家曾经在评论环保先驱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这部书时这样写道。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梦想。为了生存,人类会本能地利用资源,砍倒树木、捕尽鱼类、污染水源、排放废气。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对自然的破坏力达到了空前程度。我们制造出大型工具,能够移山填海,使“愚公移山”变得易如反掌。我们从自然中开发出新能源,构建起庞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化生活让人类更加舒适便利。同时,我们用钢筋水泥,建造出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其中,并逐渐远离自然,亲近自然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享受。

 

在古人的笔下,自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今天,我们进入到高科技时代,带上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沉浸到远比现实更美的虚拟现实,然而,幻梦之后,却陷入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焦虑之中。即使用高科技武装了我们的生活,正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所说的,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界。

 

回望中华民族,因为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华彩诗章留存,漫长的朝代更迭,便不再单调,放眼生活中,处处生机盎然,中华文明愈显璀璨。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也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