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潮汕祠堂多些保护

栏目:儒教重建
发布时间:2017-02-10 20:02:39
标签:

对潮汕祠堂多些保护

作者:吴春燕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四日戊辰

         耶稣2017年2月10日

 

  




、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

 

“列祖列宗保佑孙儿平安长大,聪明伶俐。”今年五岁的陈佳轩,在父亲的教导下,叩首祭拜祖先。时值农历正月初一,在广东省潮州市沙溪镇的陈氏家祠中,一个普通潮汕家庭在祭祖。这在潮汕地区是常见的一幕。

 

在潮汕地区,祠堂遍布各乡镇村居,总体数量以万计,大多建造考究,历史悠久。历史上维系宗族亲缘的祠堂,至今仍是潮汕农村地区重要的宣教场所。忠、孝、仁、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长辈在祠堂中教育子孙的重要人生课题。

 

今年52岁的陈林标,离开潮州老家赴汕头经商二十余年,已在汕头安家落户。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带着妻儿返乡祭祖。对他来说,祭拜敬奉祖先,是为人子孙孝道的体现,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孙辈学习、遵循忠孝文化。

 

在潮州市区南春路的谢氏宗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宝树千寻祖宗植,心田一片子孙耕”,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这是谢氏家族扶贫救济的写照。

 

潮汕祠堂文化甚至随着潮汕人“下南洋”植根东南亚。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韩江家庙,是典型的潮州传统祠堂建筑,在经过修复后,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也成为槟城华文教育、潮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自改革开放以来,潮汕祠堂文化再次兴起,一大批名祠、古祠获得整修重修,与众多新建祠堂交相辉映。但还是有部分祠堂因年久失修、无人打理而败落。泰中文联创会主席林栩表示,祠堂是纪念先祖、连接亲情的重要场所,老一辈华侨华人对祠堂还怀有特殊感情,但随着部分潮汕祠堂因保护缺位而消亡,不少年轻的华侨华人对祠堂的印象已逐渐淡薄。

 

广东省政协委员张见悦建议政府部门扶持民间机构,针对潮汕祠堂展开全面调查登记和研究;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祠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探索将潮汕祠堂文化体系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能性。

 

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提案中,张见悦强调,潮汕祠堂源远流长,规模庞大建造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对海内外潮汕人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十分深远,是全球数千万潮汕人“记得住乡愁”最重要的精神圣地,至今在潮汕地区基层社会文明治理中依然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会文化体系中,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建议广东省委省政府统筹开展相关研究、引导和保护工作,使潮汕祠堂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