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勇】家风家训不是“穷讲究” 假期正是传统文化教育时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2-07 21:04:22
标签:

 

 

家风家训不是“穷讲究” 假期正是传统文化教育时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一日乙丑

           耶稣2017年2月7日



这几天,各地中小学陆续放假,不少家长在准备欢度春节时,不忘忙里偷闲给孩子报上各种补习班。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固然重要,但孩子一年到头总跟语数外等学科“死缠烂打”,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认知或毫无概念,显然也不利于未来成长。

 

其实,假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时期,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绝佳时段。在难得的全家团圆时机,父母围绕家训、家规、家风等,和孩子聊聊家族的历史,说说传统文化,既是帮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庭、民族,为其精神世界注入不可或缺的养分,也激励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承继者,做有根的中国人,是一堂极有价值的德育课。

 

从现实来看,很多人对家风家训等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的传统习俗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穷讲究”,是守旧的封建社会遗留,已过时过气,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殊不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庭,永远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决定因子,甚至具有左右未来的力量。知识结构是否完善,亲子关系如何,家庭守持得怎样,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感、成就感,往往是衡量父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包括家风家规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财富,家风正、家规严、文化品位高,家庭成员的“三观”就错不了。倘若父母能在春节期间给孩子讲讲家规家风,抑或结合身边的礼俗,为孩子上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让孩子明白春节是怎么来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等,显然比把孩子送入补习班更有意义,春节因此有了别样的韵味,假期也因此愈发让人期待。

 

遗憾的是,现在的重大节日期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孩子们大多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消磨着时光,父母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要认真地给孩子讲讲传统文化,更谈不上跟孩子一起背背家规,翻翻家谱,品味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味道,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背后是历史久远的农耕文化,有许多好玩的故事、丰富的教育资源。春节由来、春节习俗等即是很应景的教育内容,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古代传说、民间故事。

 

这些内容和家风家规一样,都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父母应该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那些故事和礼俗承载着怎样的民族性,如何印刻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密码。父母们也应该跟孩子共读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或引导孩子自己看一看,这些都是很好的亲近传统文化之旅。

 

每年春节前,我都带着孩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闲暇时,我也喜欢跟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时的生活状态以及现在农村依然很在意的习俗。如过年时,每个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小心打了碗,不能说“打”,而是借与“碎”同音的“岁”,说一句“岁岁平安”。蒸的馒头如果裂了口,也不能说“裂”了,而应说馒头“笑”了。阴历腊月二十九那天,我会和孩子一起贴对联、大扫除、做年糕,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一天忙下来,孩子觉得蛮有趣,年也过得有滋有味。

 

实际上,家规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这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反映着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古老、最朴素的生活愿望,即一年到头享受丰收的喜悦、团圆的快乐,忙碌中求平安,逆境中求幸福,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读懂了这些,也就读懂了中国。

 

传统文化亦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因子。尽管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统习俗渐行渐远,一切礼俗删繁就简,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借口。在辞旧迎新之际,父母们以讲述、行走或动手制作的方式,给孩子补上一堂传统文化课,才能守住我们的未来,让家更像一个家,让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