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在杭州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01-11 18:12:14
标签:

 

 

原标题:专家学者共论“阳明学与浙江文化精神建构”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十一日乙未

            耶稣2017年1月8日

 

 

 

 

 

首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现场

 

1月10日,首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在杭州举行。王阳明第二十三代后裔王伟波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论“阳明学与浙江文化精神建构”。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阳明学与浙江文化精神建构”,旨在搭建一个横跨学界、业界和传播界的沟通平台,使学界能够直接关注到当代行业实践中伦理体验和道德抉择。同时,也希望业界能够听到学界的声音,让传统的阳明学理论研究与当代浙江实践的源头活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并以深入的学术研究助力行业伦理精神建构、以鲜活的生活经验助推学术理论创新。

 

开幕式上,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校长表示,举办首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不仅仅是纪念王阳明先生震古烁今的思想,更是要纪念他德行、学问、事功,三立完足的独特人格,尤其要以阳明学为指引,去思考这一纪念行为本身的理由与意义。

 

 

 

陈寿灿校长致辞

 

此外,陈校长还谈到了自己对阳明学的体会和认识。他说,阳明先生一生言行,至少在三个方面仍对当下的世界有持续的精神馈赠。首先,他告诫我们,所谓知识,并非单纯追求逻辑自洽的观念建构与陈列,更应是落实向生活世界的身体力行与担当。唯有对“知行合一”的持守,知识方能脱离“语言游戏”的意义空洞,承载知识的心灵方可“见诚而明”。

 

其次,此诚明之心,是本来具足的天赋德性。所欲成就的良善,所欲营缮的秩序,均不位于个体自心之外,德性的开显与求索,即是内禀于己的“良知”的“致而自明”。

 

“在‘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汇流当中,人生意义的完善确立与奋勇追溯,达成于‘知己’‘为己’与‘笃行’的连绵不绝。”陈教授说。

 

 

 

董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随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董平作了主旨发言。他从对浙江文化思想的历史梳理入手,展现了阳明学和浙江地区生活方式与文脉传流之间的直接渊源关系。

 

董教授说,阳明学并非偶然出现的思想流派,而是上启于陆九渊心学,并历经心学在江浙地区的长期深耕而最终勃发于明代中叶的历史精神结晶。他认为,作为浙江人,对阳明学的继承应基于充分的历史视野与社会担当,努力将阳明思想贯彻入显示生活的具体展开当中。

 

董教授也澄清了阳明学关于心物关系特别是“心外无物”这一观念的内涵,“‘心外无物’并非是否定事务的客观性,而是强调客观事物必须有效地进入人的现实生活,必须被人的心灵充分把握住,其客观性才能构成对人的生活的真正价值。”董教授说,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需要“知物”,更须将“知”落实到行动之上,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构建生活的完善意义。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