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63.6%受访者认为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结合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01-05 16:37:26
标签:

63.6%受访者认为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结合

作者:张力友

来源:中青在线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初八日壬辰

          耶稣2017年1月5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小时候都背过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对当下的年轻人还有什么影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76.9%的受访者关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受访者最敏感的节气是立春(50.9%)、冬至(46.4%)和清明(43.9%)。82.5%的受访者表示“二十四节气”有必要存在下去,63.6%的受访者认为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关键是与现代社会文明结合,加以创新和完善。

 

  


76.9%受访者关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调查显示,76.9%的受访者关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其中,22.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

 

从事民俗与文化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表示,申遗是对一种文明或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的认定、认可和认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存、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一项具有非常广泛影响且蕴含丰富科学知识、体现中华智慧的文化遗产,即便在现代社会,对我们认识自然、指导生产生活仍具有重要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徐赣丽表示,强调中国人按照“二十四节气”生活,具备养生智慧、气象知识和农业生产节令知识,非常重要。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调查中,71.9%的受访者表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60.9%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58.0%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47.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33.3%的受访者认为这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陆益龙认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智慧的传播。

 

受访者最敏感的节气是立春、冬至和清明

 

北方有“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老说法。山西人姜文(化名)刚来到江苏上大学,2016年冬至,他为了吃上“熟悉”的饺子花了不少工夫,“冬至那天食堂卖的是带汤的饺子,山西人爱吃不带汤的,蘸醋吃。为了找不带汤的饺子,我们几个同学还跑到校外去吃饭。不少来自南方的同学冬至那天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

 

已经工作5年的刘华(化名)被问及对哪个节气熟悉时说,“最了解的还是清明,因为那天放假”。刘华很难说出每个节气的名称和日期,“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数量挺多的,一般人肯定记不全;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节气都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

 

对于“二十四节气”,20.5%的受访者非常了解,57.0%的受访者比较了解,20.7%的受访者不太了解。进一步调查发现,18.0%的受访者能全部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54.5%的受访者大部分能说出,26.0%的受访者能说出少部分,1.5%的受访者完全不能说出。全部都知道、大部分都知道、少部分知道和完全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日期的受访者分别占12.6%、49.0%、34.6%和3.8%。

 

调查显示,受访者最敏感的节气是立春(50.9%)、冬至(46.4%)和清明(43.9%)。其他依次为:立冬(32.2%)、立秋(32.1%)、立夏(29.6%)、夏至(28.5%)、大暑(20.7%)、惊蛰(18.8%)、春分(18.7%)、雨水(18.7%)、大寒(16.4%)、大雪(15.3%)、秋分(14.8%)、小暑(14.0%)、芒种(12.2%)、小满(11.6%)、处暑(11.6%)、白露(11.3%)、霜降(10.7%)和小雪(10.5%)。最不敏感的节气是谷雨(10.4%)、小寒(9.7%)和寒露(7.9%)。

 

在陆益龙看来,节日会强化人们对某个节气的认识、理解和重视。

 

  


82.5%受访者认为“二十四节气”有必要存在下去

 

据了解,“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国农民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过去“二十四节气”起作用的方面在农业生产(70.2%)、气象研究(59.0%)、社会文化(44.2%)和生活养生(34.9%)等。在问到“二十四节气”在当下起作用的方面时,前三项的比例有所下降,分别为59.5%、54.0%和40.3%,生活养生的选择比例有所上升,为37.9%。

 

“不少节气的习俗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姜文小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去扫墓或踏青,“除了冬至吃饺子,还有惊蛰吃梨等习惯,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目前,‘二十四节气’或许在养生保健方面还有参考价值,但对农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渐削弱。”调查中,49.8%的受访者赞同这一观点,30.2%的受访者不赞同,其他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调查显示,82.5%的受访者认为“二十四节气”有必要存在下去,仅9.0%的受访者表示没必要。

 

“‘二十四节气’在传统农业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陆益龙认为,社会和人类的文化知识都是在不断变迁的,一些文化知识的工具性价值会随着变迁而减弱,但文化的社会记忆价值和象征意义反而会增大。“保存和保护文化遗产就显得格外重要”。

 

调查中,为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受访者认为首要关键是与现代社会文明结合,加以创新和完善(63.6%);其次是对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财产、文献、物件等加以保护(63.5%);59.2%的受访者认为加强“二十四节气”对实际生活的应用也很重要;41.3%的受访者建议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

 

“有些节气被商业化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有些节气则十分空洞,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刘华认为,现在的“二十四节气”需要和生活紧密联系,“申遗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还要保护、完善和创新”。

 

受访者中,00后占1.0%,90后占18.1%,80后占51.5%,70后占20.8%,60后占7.0%,50后占1.5%。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