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敦和基金会开始新的出发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7-01-03 21:17:06
标签:

2017,敦和基金会开始新的出发

作者:敦和

来源:敦和基金会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初六日庚寅

          耶稣2017年1月3日

  

新年

 

2017年新年伊始,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一次会议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成员,推举陈越光为执行理事长,同时任命其担任秘书长,主持敦和基金会的日常工作。

 

   


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

 

身处文化公益圈的人,相信对陈越光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除了是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外,多年来的思索、实践赋予了他“有思想的行动者”的称号:他是善于思辨的公益人,参与希望工程20余年,曾担任中国青基会副理事长,并多年来引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NGO和学术界人士,在思维的交锋和碰撞中,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他是挥斥方遒的媒体人,从一线采编到总编辑、掌门人,先后在《中国残疾人》、《中国农民》、《科技中国》等多家权威报刊媒体任职;他是极具智慧的文化人,曾主持“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影响了约800万少年儿童读千古美文,并致力于中西跨文化交流事业。

 

带着敦和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的授命,陈越光即将带领着敦和基金会全体同仁,在追求“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使命的道路上,开始新的出发。

 

打造百年基金会:不追求做大做强,敦和追求做“长”

 

在随后召开的敦和基金会报告会上,对着敦和基金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监事会全体成员,秘书处全体员工、志愿者,浙江公益慈善行业指导部门代表,部分来自全国的公益机构合作伙伴及媒体代表等,陈越光做了任职演讲。与企业家慷慨激昂的演讲风格不同,陈越光的发言没有一套套纷繁复杂的策略图景,也没有五花八门的指标体系,他的就职演讲,更像是一次关于文化、关于行动的剖析,通过一个个旁征博引的案例分析、一层层直入人心的思维递进,对敦和基金会的目标、实现途径、工作伦理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敦和基金会将在新掌门人的带领下,奔着什么样的目标做出什么样的改变?相信这是外界人士最为关心的。对于这一点,陈越光的答案非常明确:敦和基金会要打造成一个百年基金会!

 

“我首先的态度是,我们不追求做大做强,我们追求做长,敦和要做百年基金会。”说出这句话时,陈越光的语调并不高亢,但语气却十分坚定。他向大家指出,追求做长要特别警惕那些耀眼的辉煌,不要过把瘾就死。追求一时的炫耀,一时的辉煌,一时的轰轰烈烈,一时的让众人口惊目呆,这种事情敦和不做。

 

没有了那些炫目的辉煌,敦和会不会变得一时黯淡无光?对此,陈越光也坦率地指出,坚守敦和的使命可能会平淡,但不会平庸,我们追求的唯有使命。

 

回首敦和基金会历史,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从杭州钱塘江边的一间小屋蹒跚起步。转眼四年过去,我们从只有3名全职员工发展到现在20多人济济一堂;从对资助工作毫无头绪,项目官员全国各地四处走访学习,到现在逐步有了明确的资助思路,年资助项目100余个;从在业界籍籍无名,到现在获得业内的认可和尊敬……

 

这一路走来,看似平坦,但着实不易。如今,我们又有了“打造百年基金会”这样一个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未来的路,令人期待。

 

确定目标三要素:静心修心,敦和营建信念体系

 

   

 

当前,放眼全国,公益基金会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关注各色领域的基金会也层出不穷,但关注文化的基金会却数量有限,特别是聚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金会,少之又少。那么,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背景下,敦和基金会究竟凭什么才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百年老字号”?

 

对此,陈越光指出,敦和基金会要以基金会的使命、内部文化和项目赢得业界的认同和尊重。而要打造一个百年基金会,须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弘善资本,被文化和信念凝聚的参与团队,以及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

 

弘善资本除了要有足够的资金外,这笔资金是不是包含了使命和愿景也极为重要。陈越光举例说,台湾慈济基金会1966年成立时,证严法师做了30个信封,发一个愿,要做好事,于是每人坚持每天省下5毛钱。现在,慈济在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为慈济捐款人员超过1000万,志工超过200万,2014年募款70多亿新台币。这些资金超越了金钱的概念,这是一笔有使命的资本,资本本身已经奠定了它的方向,包含了使命和愿景。在这一点上,敦和基金会比较契合,出资的理事们意志、信念、方向十分坚定,已被包含在资金里了。

 

被文化和信念凝聚的参与团队能让弘善资本发挥出更加充分的效用。当前,从文化的角度上说,我们仿佛是处在大雾弥漫之中。在大雾中孤立的个人,互相看不见,如果把这些人凝聚起来形成有伟大使命的专业团队,并把每个人内心的火炬点亮,用内心精神感召同伴,那再大的雾霾也阻挡不住他们的步伐。对于这一点,敦和当前做得还不够,正在逐步努力组建专业团队中。

 

科学的制度设计能让所有工作事半功倍。比尔·盖茨曾说:人家问他,怎么能赚那么多钱?他回答道,很多人工作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不够,而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考核,对于结果的考核投入不足。陈越光表示,这也是敦和基金会下一步着重要做的事之一,要把评估做到极致。

 

实现使命三原则:做冰山不做浮冰,敦和立行“鸟道之志”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人类和谐”,面对着这样一个宏大而庄严的使命,面对着中华文化和时代挑战的巨大矛盾,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理解其间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样的感情世界鼓励自己?

 

陈越光给出的答案充满着文化厚重感,他说,一个基金会只是一个社会组织,不可能企图解决中国文化复兴面对的所有问题,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有重点的。而在选择目标、确定目标、坚守目标和实现目标中间,有三大原则需要遵循。

 

做冰山不做浮冰。在2016年7月给敦和基金会全体员工做文化专题讲座时,陈越光曾说,冰山显得那么壮观,因为它八分之七在水下。如果我们每样都要做,就是一块浮冰,只能被浪托着随波逐流。社会无限大,在无限大面前,你再大也是沧海一粟。因而,我们要想得多,看得多,放在心里多,但做得要少。事情不在多,贵在做好、做精、做长远。

 

后退一步看自己。这一步退多远?一百年。既然我们要做百年基金会,想事情就要想到2117年时候的敦和基金会是什么样的,以2117年的规范来要求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第一步看十年后,第二步看三十年后,第三步看百年后。甘地说,善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的。我们甘于做一只善的蜗牛,只要方向是对的,慢慢走,走着就是。

 

选难不选易。一旦明确了到底做什么,就从一个“久”字上着眼,“难”字上立志。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曾说过一句话,“为之而成,天成之也;为之而败,吾之志初不避败也。”我们也需用不避败之志,做一件目标定在100年要做的事,就像一座冰山一样,在中国的海洋上庄严地飘过。

 

深耕资助不放松:以项目为本,敦和注重高效实践

  

诚然,与一切目标、口号相比,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公益机构真诚与否、努力与否最直观的量化指标。从成立至今,敦和基金会已资助了337个项目(截至2016年11月18日),其中有77个项目还在执行过程中,但是已经完成的项目资助已经超过3个亿元的资金量。这些项目既支持了中国文化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让敦和基金会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后,敦和基金会将继续在国学传承、公益文化和公益支持这三大领域深耕,同时,将对不同领域有着重点思考与实践。

 

作为敦和基金会的核心资助领域,国学传承项目今后将从这四个方向展开:探源性发掘,从源头上发掘国学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传承、扩张和它在起源上的区别;传播性弘扬,对经典做抢救性工程,比如与凤凰网、凤凰卫视和岳麓书院合作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活动;原创性研究,对传统文化新的理解,以及某一种专业性研究;体悟性实践,在书本之外探寻国学智慧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体悟。

 

公益文化领域的项目要兼顾中国与世界、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还要注重公益文化的实践问题,既要有当下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也要有当下实践经验和历史慈善文化的比照。

 

对于公益支持项目,要有三个“注重”——注重国家关注与机构所在地倾斜,注重行业性建设,注重新模式创新。前些年,敦和基金会在公益支持项目上浓墨挥洒,今年有所回调,但是公益支持依然是敦和的三大项目领域之一,这个地位不会变。

 

而无论哪个项目领域,都要从具体的工作路径着手——队伍专业化,项目平台化,流程制度化,资源数据库化。

 

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做好项目管理,要对项目进行平台化管理,大项目建立平台,小项目进入平台管理,不进入平台管理的项目要分类分组管理。此外,流程制度化,除了项目的选择、立项、执行的流程外,还有这系列的授权、监督、评估系统的考核流程,请示报备的流程等,最后形成数据库。

 

赢得伙伴新认知:“我们”见证新时刻,敦和期待倾听更多声音


  

 

敦和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由于对外曝光率不高,主动发声行为少,行业内外普遍对我们存有“神秘、低调”等印象,甚至存有不实的认知。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敦和,走近敦和,在当天的敦和基金会报告会现场,我们还邀请了部分浙江本地行业指导部门的代表,来自全国的部分公益机构合作伙伴,公益、国学媒体代表及法律界相关人士等参会,共同聆听敦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在认真听完陈越光的任职演讲后,嘉宾们有着不同的感慨。

 

北京市银杏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认为,现在大家很多强调社会企业规模化,这是在用商业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其实公益行业更应借鉴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医系统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系统里,每个公益机构就是行医的那根针,刺到合适的穴位以激活机体反应能力,而这中间,找准穴位很关键。

 

公益筹款人联盟秘书长叶盈以最近发生的罗尔事件、校园暴力案例两个热点事件为例,这两件事诉诸媒体,现场解答的专家都来自法律界,却没有公益界人士。这反映了公益界在引导社会议题能力上的不足。听了陈越光秘书长的演讲,她期望像敦和这样关注文化领域的公益机构能有定力来做类似的事情,注重心的沟通,能推动整个公益行业重视对社会议题的挖掘。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倪晓红认为,目前的中国,大家对做公益、做商业充满热情,但是对于规则的尊重和理解却很不够,很多公益组从业人员只是带着一种朴素的热情去做,但其实做公益比任何行业都需要有文化和信念的支撑才能持续、久远。

 

……

 

之所以邀请这些嘉宾来参会,我们并非只为听到掌声,从大的范畴来说,这些嘉宾都属于敦和的一份子,因为敦和基金会对于“我们”的界定是——历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秘书处人员;离任、离职的同事;前前后后的志愿者;合作者(包括主管领导、受资助项目机构的成员们);我们的朋友们(包括提出过资助申请和参与过敦和活动的机构与人员)……都属于这个“我们”。

 

既是“我们”,理应一起见证敦和的历史时刻。今后,我们也期望能倾听更多声音,期望大家以各种形式推动敦和、影响敦和、扩大敦和。敦和基金会的未来里,有你在。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