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学进】徐三重《家则》之训诲观点

栏目:家文化研究、家风家训、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5-01-03 10:59:10
标签:

徐三重《家则》之训诲观点

作者:裴学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贡献研究”负责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腊月初一日己巳

          耶稣2024年12月31日

 

徐三重(1543—1621),字伯同,号鸿州,松江华亭县(今上海青浦区)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后经殿试以第二甲登科,授刑部主事,年七十八岁终。一生专事读书治学,卒后学者称其鸿州先生。徐氏一生著述颇丰,有《兰芳录》《牖景录》《鸿州杂著》《史记通表》《言古余论》等二十多部著作行世。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族逐渐完善,家规家训也随之兴盛。其中,徐三重所著《家则》一卷,又称《徐氏家则》或《鸿州先生家则》,是该时期仕宦家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家则》是作者鉴于时代官风与世风,以期提撕子孙后辈,为家族制定的一部行为规范,共计五十八则。其所立条规言辞恳切,多援引古圣先贤之嘉言懿行,如司马光、程颐、王阳明等。《家则》一卷涵盖日常治家、冠婚丧祭、子孙教育、礼法德行等方面,对整个家族治理教诲均有详尽规范与训诫,尤其注重子孙读书为业,充满人性关怀,实属家训范本,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此书皆贻训子孙之语”。

 

协力齐家 严谨治家

 

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家则》突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家风雍睦的关键在于人人一体、协力齐家。面对“世道浇漓,风土恶薄”的社会风气,徐三重苦心强调为人父兄者的重要性,提出“凡事须父子兄弟同心商略,断以理义,务公平”。在他看来,干理家务、商略家事等事宜需要家中子弟团结协作,手足心腹各尽职业,实现“分劳效力”的治家目标。同时,他采取情感激励的方式提醒家庭成员要将自身与家庭看作一体,做到悉心谋事、勠力御变,将“昌门保祚之要道”融注于“毋独顾己事,毋背亲交外”等谆谆训诫之中。

 

此外,徐三重在《家则》中还秉持严以律己与严以教家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强调一家之长必须严以律己、自我教育的理念。他认为,作为一家之长若要担起主持家业、和合人心的职责,应遵循“明礼义,识时势,谙事体,通人情”,以身作则,正身示下,做到“谨守礼法”“至公”“至诚”,既要情法分明,遵守社会公认的家庭规范,又要做到不偏私任何一位家庭成员,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

 

以礼促教 以德正风

 

家训是营造和传承优秀家风的重要载体,家风是家训教化的体现和表征。徐三重尤为重视家训的家风熏陶、教化之道,他通过发挥家礼与家德的教化作用,实现徐氏一族的家风传承。

 

第一,以礼促教,化礼为习。《家则》涵盖了大量礼仪规范。针对传统社会冠婚丧祭四大古礼,《家则》不仅有着详尽记叙,更是在开篇叮嘱子孙尊宗敬祖,“各以礼义”,以此表达慎终追远、虔诚承守的拳拳敬意,以礼隆意切之语培塑“父兄孝亲”的家风;针对家庭成员日常礼仪规范,《家则》对应父子、兄弟、夫妇之礼,生动列明大量礼仪细节,希望家庭成员能够认真遵守,上行下效,以礼正家规的方式培塑“消融骄抗、门风和顺”的家风。

 

第二,以德正风,言行有教。于个人品德,徐三重认为家中子弟首要学习的是温良恭俭让的至圣大德,还基于养正于蒙的原理,告诫子弟要自小远离“世教不修、士风乖错”的气习,不使德行有亏;于处世之德,面对世故多端的世风,他极富哲理地教导家中子弟立身行己、待人接物的方法,提出“宜令练达,但不可习于奸谲”。

 

读书立志 为政立心

 

身处仕宦之家,徐三重深切知晓为政需要提升修养,守道立心,因而于《家则》中展开大量训诲。第一,强调读书明理、立志修身的学习观。徐三重因材施教,针对家中子孙不同的秉性能力,划分了相应的读书之法。对于没有读书天赋的子孙来说,读书是为明晓基本理义法度,避免做出不义之事;对于具有读书天赋的子孙来说,读书是为立志立心、修炼人品乃至出仕报国。此外,他强调读书人应当具备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倘若子孙读书为士人,必须以“如奉尊亲”的标准做到尊师敬长,以“必先德业”的标准进行同辈交友。

 

第二,强调廉政为公、爱国爱民的为政观。徐三重以理训诫子孙清白为政的道理,通过树立“富贵耳,吾意不然”的财富观告诫子孙应当“以孔孟行”,做到“人品清白方正”。他还秉持爱小家与爱大家相统一的教育理念,训喻子孙出仕应当做到以国事为家事,以民心为己心。他以正反结合的训诲方式,既从正面苦心提出“暗暗下情,体以忠恕”的训言,教以子孙治世为国,又从反面严词提出“毋苛刻以博能声,毋卑屈以媚贵要,毋费民以奉所临,毋枉法以徇所畏”的训诫,教以子孙为政风骨,足见其提撕子孙用心深远。

 

悯农恤民 节用惜物

 

鉴于晚明怠政奢靡、敛聚民财的风气,徐三重着重教以子弟关心农事、体恤民生、爱惜物命、节用有度的道理。他以儒家仁民爱物思想作为《家则》后半篇幅的底色,展现出鲜明的教化特点。第一,浓郁的悯农情怀和鲜明的恤民理念。谈及农人农事,徐三重提倡共情关怀,提出“取租当极公平,凶荒宜为优恤”。他通过反思自身不耕而食的经历认识到体验教育的可贵,训诲家人应当通过亲身参与耕种,了解农家艰苦。谈及爱人恤民,徐三重提倡将家庭责任与社会担当统一起来,多行善行义举、扶危济困。在家庭内部,他要求家人牢记“骨肉一体”观念,勠力同心渡过难关。在社会层面,他以先祖鹤田公赈济灾民的义举为典型事例,激励后人行善于世,呼吁置办“义田、义冢、义塾”。

 

第二,深刻的惜物思想和敦朴的节用观念。徐三重结合读书养“仁”的思想,以及对身边大肆屠脍的切身体会,提出“杀生有度”的观点。他认为,人不能因为口腹之需而纵欲杀生,是为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他还援引大量生动的历史典故以倡导清约质朴的生活观,如以北宋廉相张知白为例,强调“由奢入俭难”的观点;以唐代诗人柳公权弟妻不着华服为例,阐明“服饰务在朴素典雅”等。在日常生活中,徐三重认真践行节用惜物的作风。他坚持宴仪操办“品物简约、风俗敦朴”,交际礼仪“悉宜简节”,家之用度“惟在坚朴”……诸如此类居家大小细节,体现出徐氏一族俭朴传家的特色。

 

总之,《家则》作为仕宦家训范本,内容指涉广泛、精妙通俗,行文理据交融、情深思重。《家则》涵盖了悉心治家的齐家之道和德礼并行的传家智慧,为徐氏子孙开出了一剂读书循理、济世从政的立世之方,也向社会传递了仁善清约的良好习气。《家则》丰富的训诲理念为今世之家教社情提供了丰厚滋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文中还有一些陈规陋习、封建约束的观点,理应予以摒弃。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