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传承书院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3-08-15 17:19:36
标签:乡村振兴、书院文化

传承书院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王立斌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廿五日辛丑

          耶稣2023年8月11日

 

编者按:8月8日,母爱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广州化州青爱实验学校举行。该座谈会由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开明慈善基金会、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和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联合主办。同时举行了岭南母爱书院揭牌仪式座谈会。

 

会议特邀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江西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上饶市鹅湖书院管委会原副主任、院长、研究员王立斌先生主持“乡村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学术座谈,座谈嘉宾是北京刘显洋、翔宇卢志文、牛津彭长贵和成都陈永斌。

 

以下是王立斌先生的大会发言:

 

 

 

首先感谢大会筹备组的盛情邀请,我代表中国书院学会和江西书院研究会,向岭南书院和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表示祝贺。我的发言题目是:传承书院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一、童蒙养正,多读书,涵养正气,洞察天地,才能安身立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北京青爱基金会为了弘扬母亲文化,提升母亲素养,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下,正式启动了岭南母爱书院。并对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茂名高州的重要讲话,做好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公益事业,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与指导。

 

江西人王贞白最早提出“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宝贵时间无异于是浪费生命。只有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我们这个国家才能走上腾飞。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文明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风尚,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母爱是承担这一责任的根本保证。我国有多位伟大母亲传颂千百年,孟母三迁为孩子读书成人。陶母节发培养孩子不为五斗米折腰。欧母画荻教育孩子要有担当敢为人先。岳母刺字为孩子精忠报国,祝氏夫人培养朱熹成长为一代圣人、理学书院教育大家。铅山钟氏夫人在蒋仕铨四岁时,用手破竹篾在沙洲上教蒋仕铨诗书,蒋仕铨成为乾隆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词家、戏剧家、书院教育家、有“豫章孤凤凰,江右三大家”之称。因此蒋仕铨为母亲题诗一首《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冷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因为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有意义、有追求地活着,我们应立志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成为祖国和社会的可用之材。中国人成才的特点与途径,简单来说就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行的路,还是读的书、交的友,都藏着无尽的智慧和奥秘。读万卷书,才懂知识无穷;行万里路,才能眼界高阔;交四方友,方知人间冷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些都是传统人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经典和研学问题,不断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好地看待世界,更好地理解自己。

 

旅行是一场走读。当你行走在高山遇见瀑布时,你脑海里浮现的是千年前李白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当你徒步穿行在沙漠中,遇见云中草原户外天堂,你能感受到的是明代驴友徐霞客游学四方的乐趣;亦如我们今天走进千年古郡,透过中国4500年土著民族的茂名古人类遗迹,感受跨越千年漕江、泗水、根子、谢鸡、环城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创造了古代高州人类的文明。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意义,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家会发现相比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反而殊为不易。苏轼曾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庐山,眼界所观的只是庐山一角,不可能尽窥庐山全貌。这就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人们往往只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大家要牢记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敢于改进自己的不足,方能逐渐成长进步,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多实践,才能洞彻事理、得见真知、知行合一。

 

常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曾听人说过:“读书不能保证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阻碍,但是读了书以后却能保证你在碰到这些障碍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它”,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传统文化热带来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书院的作用,反而坏了书院传承的名声。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书院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知识分子光有知识、而不懂实践,那将会被人民群众所耻笑,就好比现在社会上所谓“专家”说的那些啼笑皆非的话,就是因为这些“专家”只会袖手空谈,却不能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言行。对于大家来说,如何将书本中所学的宝贵知识转化成为未来人生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进入书院后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实现了作为古代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他的阳明心学至今仍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作为书院学子,大家应该要对书院生活乃至未来人生进行清晰而又合理的规划,同时分阶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生目标,并且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是暴风雨中失去了方向的轮船,是不可能到达理想的灯塔彼岸。除了学习专业技能外,大家还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希望学子们能够在众多爱心企业家的帮助下,多参与社会实践,努力从实践中出真知,为未来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多自省,才能常思己过、克己慎独、守心明性。

 

在座的各位同仁,都是各地书院的佼佼者,有着不错的学习基础。但读书是实践的开始,大家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荣誉而沾沾自喜。进入书院后,大家身上原有的优秀光环可能会逐渐消失,将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在恢复高考时,他作为当地高考状元考入北大,但是北大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他在班上排名也只能位居中游。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过去的成绩而目空一切,也不要因为落差大而感到过于自卑。能够进入理想的书院,说明大家已经很优秀。大家要学会调整,有归零心态,要清醒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目标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找到自己成功的正确道路。在相对自由的书院环境中,能否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是书院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对自己生活都不能规律地把握,是很难办成大事的。

 

 

 

中国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古代书院甲天下,桂岩书院、东佳书堂是我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鹭洲书院都开中华历史之先河、领时代之潮流。南宋宰相江万里抗击元军,以身殉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古代江西曾经出现“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朝士半江西”的鼎盛局面,近现代也出现了陈寅恪、袁隆平等名人大家。这些历史名人都曾经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国内许多有志学子学有所成后积极回馈家乡,创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企业,或者创各种名称的书院,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展示出了新形象。希望大家以他们作为榜样,载梦起航,茁壮成长,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材!学成之后努力报答自己的家乡,助力家乡发展进步!茂名风景独好,茂名的未来会因为大家的成长与进步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