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2-06-16 23:31:26
标签:明德思想
陈来

作者简介:陈来,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著有《朱熹哲学研究》《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孔夫子与现代世界》《近世东亚儒学研究》《仁学本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儒学美德论》《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等。

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作者:陈来

来源:“人文日新陈来”微信公众号

 

我要讲的主要是明德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习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的讲话,我觉得,比较新的是“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时代明德”。这个关于明德的提法跟我自己做的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研究有点关系,所以我想从这里切入,做个导引性发言,主要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古代的明德思想

 

应该说明德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是古已有之,而且渊源甚远。我讲几个材料:

 

第一,《诗经·大雅》里就有“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怀是怀念的意思,就是我怀念文王的美德,明德在这里是美德的意思。“不大声以色”是我不重视声色之乐。

 

第二,在《易经》里的晋卦,晋卦是表示光明生出地上的意象。《象传》解释说“君子以自昭明德。”昭就是昭著,使它明白显发出来的意思,明德是美德。自昭明德就是要把道德显发出来,包括怎么修德,来显发自己的道德。这是讲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三,在《尚书·周书》里常见明德的观念出现。明德是周书里重要的观念。《康诰》里面讲“克明德慎罚。”克是能的意思,明德慎罚就是周人治国理政的主导方针,一个是明德,一个是慎罚。这很有意义,因为商代的治国理政主要是以刑罚来治国理政,周人认为这种治国理政的方法不行,要慎罚,罚要少用,要更多的用明德。明德在这里就是彰明道德,崇尚道德,更多用道德的手段作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方针。这是周代文化很大的进步。所有的文明古国,像孔子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都是用刑罚来治国。但是周人开始有道德自觉,认为管理这个社会最好的方法不是用刑罚。刑罚能不能管住社会?能管住,但是没有精神文明,也就是孔夫子讲的“民免而无耻。”所以一个理想的治国方针,既是对社会行为有所规范,就是“齐”字,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文明要有高度的发展,要有羞耻心,羞耻心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周人的政治思想就提出明德慎罚。后来好几个地方提出来,如《梓材》里讲“勤用明德”,《文侯之命》里讲“克慎明德”。明德是周代政治文化里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它不是从个人美德的修养来讲的,它是从治国理政来讲的。因为《周书》主要是政治文献,它提供了政治思想的资源。

 

第四,大家熟知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总书记这次讲话不是用“明明德”,他主要讲“明德”。这样看他不是仅仅根据《大学》来提的,还是综合了我们古代文化关于明德的各种意义,综合以后加以提炼,再提出来的。

 

这是古代的关于“明德”的提法和它包含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近世的明德思想。

 

关于《大学》中明明德的讲法,在11世纪以来影响比较大,我们今天很多人听到明德,都想到《大学》。其实不只是《大学》,中国古代文化里有很多关于明德的资源,而且非常重要,但是《大学》的明德思想宋代以来流传比较广,大家知道比较多。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宋代以来对《大学》明德思想的解释,这两个人的影响最重要。

 

第一个影响最大的就是朱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第一篇《大学章句》,里面就讲什么是明德。其中说明德是天赋的,“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虚灵不昧是讲心的特征,不昧就是明。然后说“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人生下来都有一个虚灵不昧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你的明德的本体。但是人因为生下来有气质对你的蒙蔽、遮蔽,加上人欲的干扰,就使得虚灵不昧的本心不能够随时随地的彰显出来。虽然它不能随时随地彰显,但是“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本体始终是在的,没有熄灭过,那个光明是你本心的光明,是你人性的光明,从来没有熄灭过。“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我们要顺着我们平常本心的发现,我们顺着它,加以扩大,使它恢复到本心最初的状态。所以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是把明德作为本心、本性,这个明德本来是光明的,是明澈的,后来被气质遮蔽、被人欲干扰。

 

那什么是明明德呢?朱子认为所谓明明德其实讲的是自明其明德,每个人都有明德,有光明的内心、本性,但是你要让它彰明出来。就好像一个镜子,镜子上沾了很多灰尘,你得擦它,自己擦就叫自明其明者。那别人的事儿你管不管呢?也管,这就是大学之道所说的“在新民”。新民就是要帮助他人,让他也能够明其明德。然后朱熹说“明德为本”。朱熹概括了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治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里以“明德为本”。明德为本的思想今天如果追溯其根源,在历史上是有这样的渊源,而这次习总书记的讲话也可以说是对明德为本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的一种应用。

 

第二个就是明代的王阳明。王阳明是反对朱熹的,但是他不是反在明德上,他是反在新民上。他觉得新民不应该叫新民,不像朱熹讲的要帮助其他人自新他的明德,而应该是亲民。在先秦古文献里“亲”和“新”是通用的。亲民就是亲近民众,关切民生疾苦,我们今天治国理政里,从本世纪初一直把亲民作为治国理政的重点,我们现在讲以人民为中心,很大部分是亲民。但是在明德的理解上王阳明还是跟朱熹一致的,他说明德就是把“天命之性,自然昭灵不昧”者,谓之明德,在这点上跟朱熹是一样的。如果说稍有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别强调说昭灵不昧就是明德的本体,就是心本来的状态,“即是良知也”。朱熹说明德就是本心、本性,王阳明专门讲致良知,他要把明德讲的更加让大家在生活中能够体验,能够了解,强调明德就是良知。所以他是以本心良知为明德。

 

中国历史上宋代以来主要是这个讲法,这个讲法重点在于把明德说从个人的修明德性来讲。先秦更多是从治国理政的大方针讲,但是到了宋代以来更多是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讲。

 

上面所说,我们总结就是:

 

第一,明德作为名词,基本含义就是美德,光明的道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德。

 

第二,明德的思想在古代重要的方面多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讲的。明德在《左传》里也有解释说“明德,务崇之也。”所以明德就是崇德,就是要崇扬道德,彰明道德。

 

第三,到了宋代以来的1000年,更多把明德是从个人的修明德性来讲的。

 

 

 

第三方面,习总书记的讲话很重视明德,我认为这是结合了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关于明德的思想资源。他说为时代明德,以明德引领风尚,引领风尚这应该是讲社会文化,关注社会文化的层次。这就跟周人讲的一般治国理政有所不同,不是从一个主政的角度来讲,是注重从社会文化领域来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

 

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一个重要意义,最近这些年我们工作里比较重视的是政治引领,十八大以来,整个工作有一个特点是强调政治引领,政治引领是相对于事务性各方面来讲要突出政治引领,政治站位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讲的用明德引领风尚,其实是提出了道德引领的问题。一个国家治国理政不能仅仅有政治引领,特别在社会文化层次,必须要有道德引领、价值引领。但道德引领也不止于社会文化的层次,如国际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里就包含了一个道德引领的问题。道德引领的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重视道德引领的地位和作用,以前我们很少这么提,当然精神文明办的同志是比较关注的。应该说,这不是某一个局部领域的问题。这次讲话更多是面对文艺界,但是它确实包含有超出文艺界的整体意义。如果从思想文化上讲,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来讲,儒家思想一直很强调道德引领。今天在政治引领前提下,怎么把这方面工作提出来,把弘扬道德价值贯彻到我们各个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文艺工作,也是整个宏观的治国理政大盘子里的题中应有之意。

 

习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社会文化风气风尚的引领,除了这方面,对宋代以来对于修明德性的明德说也是做了重要的继承。讲话最后讲的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讲高远志向、美好品德、高尚情操,讲大家要以这个做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要有高远理想、深沉的家国情怀,要对人民做贡献,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这些讲法说明,一个方面是讲宏观的治国理政方面的道德引领,另一方面就是强调道德修身。对于我们文艺家也好,社科的学者也好,个人的修明德性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讲话很强调朱熹、王阳明讲的自明其明德这方面。

 

从文艺界来讲,有个人和作品两个方面:作品要弘扬崇尚道德价值,这是明德的一方面意义。同时从个人来讲,个人要践行我们优秀的价值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践行、要修行、要修德,这是另一方面。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这是作者2019年3月28日在中央文史馆学习会上作的主旨发言)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